
热点领域申论写作甄选范文
加强基层建设类:
扎根基层书写无悔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就像“穿针人”,既要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还要与人民群众接触,提供细致、周到、全面的服务。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乡镇干部既能提升自我能力、实现自我抱负,还能为社会建设、时代发展推波助澜。
为此,纵使面临任务杂、矛盾多、强度大的难题,纵使面对条件艰苦、收入有限、地位不高的困境,乡镇干部仍然认为基层工作是他们无悔的选择。因为,对比所失,他们在这片广袤天地上所得的更多!
乡镇干部扎根基层,能够全面锻炼自我,促使个人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基层能够强化个人的能力、定力、心力,提升综合实力;同时,基层干部通过肩负责任使命,可以收获独一无二的成就感。基层工作看似简单,却极其繁琐;看似闲暇,却十分劳累;看似轻松,却压力沉重。在繁琐、劳累、压力沉重的环境中,乡镇干部不断革新工作理念,不断增长才干学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提升抗压能力,从而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最终化身为一只苍劲有力的“领头雁”。不仅如此,乡镇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历经风雨、练就本领,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挺身入局,在乡风文明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最终实现人生理想,获取独特的成就感与荣誉感。
乡镇干部扎根基层,还能为社会发展、党和国家的工作筑牢基石。一方面,乡镇干部能够以积极奋进的姿态,在改革的主战场上冲锋陷阵,助推时代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他们还能以实际行动,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的硕果。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就像社会的地基,基层出了问题,社会也必然陷入无序与混乱。基层也是改革的阵地,是党与国家改革发展政策践行的缩影。在广大乡镇干部的奋进攻坚下,精准扶贫政策在全国各地有序地推行着,数百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人民群众从此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正如小岗村、杨树村、十八洞村,在德能兼备的乡镇干部的带领下,它们从茫然走向坚定,从贫穷走向富足,从空虚走向充盈。
扎根基层意义深远,但也困难重重。对此,必须要打造一支信仰坚定、能力过硬、品质崇高的基层干部队伍。这既需要乡村干部求真务实,不忘初心,也需要国家政策向他们倾斜,提高社会地位,畅通晋升通道,提高福利待遇。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基层群众需求是多样且复杂的,乡镇干部必须拿出“一勤天下无难事”的劲头和“成功必须有我”的锐气,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当然,仅凭干部们的一腔热血还不足以完成伟业,国家也要一边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一边畅通晋升的渠道,让他们在基层留得安心、干得放心,让工作热情始终热忱与高涨。
青春只有一次,我们敬佩乡镇干部扎根一线的无悔,钦佩他们奉献基层的无私。习总书记说过,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相信这些平凡的“无悔”,必将为人民群众创造伟大的奇迹!
扎根基层守初心筑梦乡村勇担当
乡村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处于落实各项政策、指令的最末端,承担着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环保攻坚、矛盾化解和公共服务等重要职责。可以说,各项决策的落实在基层,攻坚克难的先头军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
“想为”,坚定理想信念是扎根基层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就像人生的灯塔,决定我们的言论和行动,也决定我们的立场和方向。习总书记说:胜非其然也,持之者其难也。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坚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工作态度,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指导自己的言行。深入群众,把自己当作是基层的一份子,把乡亲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这样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掌握群众的情况。
“能为”,加强业务能力是扎根基层的硬性要求。习总书记说过“干部政治上过不过的硬,就要看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立身百行,以学为基”的思想,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克服本领恐慌;基层工作务量大、工作情况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处理困难的能力,通过学习业务知识,培养沟通能力等不断提升自己,从而更好的为群众处理难题,干出实事。
“敢为”,勇于付诸实践是勇于担当的真实体现。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担当情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当群众需要我们的时候就是关键时刻,就应该敢于担责,敢于担难,敢于担险。比如,“太行公仆”吴金印同志,先后担任过两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刚到任时都是十分贫穷的乡镇,但是吴书记苦干实干,干一路响一路,干一路富一路,靠的就是知难而进的干劲,就是“苦干不苦熬”的理念。
乡村振兴之路道阻且长,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基层干部任重道远。在这场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扎根基层勇于担当的干部站出来,秉持开拓进取、争先创优的锐气,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豪气,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朝气,将乡村建设的更美丽,带领我们的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效改进乡村治理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让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部署,提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如何具体提升乡村治理,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必答题”,而解题关键就在于以制度建设、权力监督以及数字化赋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以制度建设为农村基层组织提效减负。《易经》有云:“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新野县大胆探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线上运行新机制,线下线上相结合,让群众参与范围更广泛,民主渠道更畅通,工作推进更便捷,从而提升村党支部的战斗力;新疆昌吉州开展“四项清理”和“基层一张表”制度试点改革,避免多头多层填报,切实为基层组织“松绑”。制度具有指导性、约束性、程序性等多重属性,若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先要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基层工作该干什么、为何要干、怎么去干等问题,进而在工作中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流程与负担。
让权力监督为农村基层组织保驾护航。“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基层权力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量大面广且处于党和政府方针政策“上传下达”的关键环节,直接关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白宝乡建立健全权力约束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制定村干部专职化监督管理办法。为村“两委”干部筑牢廉政“防火墙”,时刻绷紧纪律和规矩这根弦;青岛市“大刀阔斧”出台20条措施,全面加强对村干部权力的长效监督约束,画出了“一肩挑”后村干部权力“硬杠杠”。基层权力若不受制约监督,基层组织必生“病灶”,一定要管住基层权力,为基层组织发展肃清环境、保驾护航。
用数字手段为农村基层组织赋能助力。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升级的赛道上可谓百舸争流。“沉舟侧畔千帆过”,既给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增加了难度,又对新时代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从时间维度或是空间维度,以往的治理体系开始面临难当决策大任的窘境。当前正是要更大力度推进基层数字化改革的阶段,这要求我们用战略眼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谋长远之策。数字治理洪流奔涌,基层数字化改革是抓住历史性交汇的机遇,是大势所趋的必然。面向未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助力,在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等各处大限显身手。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最末端,是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沿,也是连接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基层百姓安危冷暖的“连心桥”。农村基层组织是基层的主要细胞,是推动乡村治理的核心引擎。唯有撑起制度的帆,把稳权力的舵盘,乘着数字的东风,乡村治理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