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评析
以民为本 服务社区
作为政府窗口工作人员,对待群众和企业,都应该做到“笑脸相迎”,真正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亲力亲为,用心去解决落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出现:脸难看、门难进的怪象。作为社区工作者,从某种程度而言,比窗口人员更贴近群众,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要做到比窗口人员更亲民、为民。
加强社区治理要增强换位服务意识。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每件小事都连着民生,决定着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也是社会治理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社区工作者作为基层服务人员,就必须要扑下身子,倾听群众声音,面对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碰见的事,学会换位思考。面对事情,拒绝生搬硬套的工作方式,摒弃高高在上的工作姿态,多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通过换位思考的灵活机动来增强服务意识。
加强社区治理要增强热情服务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作为社区工作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热情的做好每一项工作。作为社区居民的“服务员”,应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遇到问题不敷衍、不推诿,遇到难题不后退,以真心热情的工作态度去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把每一件群众的“小事”办成“放心事”,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增强群众的满意度,赢得群众的口碑。
加强社区治理要增强细节服务意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体现水平,细节体现效率,细节体现质量,细节决定成败。要树立重视细节的工作理念,增强把握细节的本领。社区服务工作无小事,必须十分注重工作中的细节,做到大事不含糊,细节不马虎,要聚众身边的小事,从点滴入手,从现在做起,为民服务解难题,把群众关切的事情做好做实做细,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关键一环。社区工作者作为党和政府治理政策的“传声筒”、“执行人”,社区居民的“服务员”,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只有如此,才能使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政策的“温度”和党的“温暖”,由表及里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
加强耕地保护,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石
【标题】解析
《加强耕地保护,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石》是中规中矩的“方式+目的”型标题,这是申论议论文拟标题最入门的句式,需要掌握。
“筑牢……基石”是拟标题、分论点的高频比喻句式,需要掌握。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旨在充分调动各类主体保护耕地积极性,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从而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并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开头】解析
首句“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用“金句”开门见山引出主题。文章虽未点明是重要讲话,但靠句子本身,已经奠定了文章的格局和文采的基调。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宏伟目标的战略关键。
【第二段】解析
首先阐述粮食安全的当前形势,为接下来如何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做铺垫。
最后一句是策论文常见的形势分析与对策的过渡句,顺利引出对策分论点,让文章环环入扣。
保护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意见》强调“量质并重”,即在保持耕地数量总体稳定前提下,全力提升耕地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意见》从多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从持续优化耕地布局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严格开展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到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从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到加强耕地灌排保障体系建设……这些科学、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力求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保障,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让盐碱地变高产田。盐碱地是隐形的粮仓,我国可供开发的盐碱地资源多达5亿多亩,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要看到,盐碱地形成复杂,治理利用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意见》提出,实施盐碱耕地治理工程,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加强耕地盐碱化防治;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培育推广耐盐碱品种和盐碱地治理实用技术。让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不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粮食安全基础日益全方位夯实。
【第三段】【第四段】解析
对策1保护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
对策2: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让盐碱地变高产田。
这两组对策呈现对比。对策1强调提升现有耕地的质量,对策2强调拓展空间,其实就是增数量。内容的对比,会让分论点兼顾全面,逻辑清晰。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严控占用和补足补优是关键。《意见》要求,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对违法建设相应冻结补充耕地指标。通过改革占补平衡管理方式、完善占补平衡落实机制、加强对补充耕地主体补偿激励、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来达到严控占用、严格补充、严守总量的目的。同时,《意见》进一步压实各级责任、强化考核监管,实现省级行政单位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到2035年全国耕地总量不低于18.65亿亩。
【第五段】解析
第五段对策3属于在对策1对策2基础上的内容延伸。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意见》的出台为耕地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制度保障,但要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占用、破坏耕地的行为。另一方面,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到耕地保护工作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科研机构要加强耕地保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企业应积极采用环保型生产方式和节水灌溉技术,农民要树立正确的耕地保护观念,等等。
【第六段】解析
对策4最为精彩。论点表达上,更为生动、灵活——“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意见》的出台为耕地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制度保障,但要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内容逻辑上,总揽前面的对策,在最后强调“落实”,这种总结“兜底”的提对策思维,让整个文章布局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很值得借鉴。其它常见的“兜底”写法,如发展经济类论题,最后会用打造适宜企业发展“营商环境”来兜底;科技创新类论题,最后会用大力引进、培育人才,提供人才保障来“兜底”;民生、执法类论题,最后会用一切都以践行“人民为中心”“执法为民”的理念来做最后“兜底”。
还有,具体论述内容上,一方面政府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二者也呈现对比。
惟有不折不扣将《意见》中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好每一寸耕地,我们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七段】解析
总结、展望式结尾。“惟有……才能……”经典句式需要掌握。
共建家乡,打好乡情牌更要筑起“梧桐巢”
家乡是每个游子内心深处的牵挂。前不久,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引导在村农民和在外老乡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汇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量。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为发展中的村庄带来了新思路、新活力。同时,乡村人才数量不足、老龄化趋势明显、结构失衡等问题依然存在。不少村干部反映,在规划村居环境、选准主导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村民们渴盼更多的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和政策明白人。【尽管入乡创业人员的数量不断攀升,但是在规划村居环境、选准主导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
乡情乡愁是剪不断的纽带,成就一番事业后造福桑梓、泽被故乡,是延续至今的优良传统。共建家乡的热情召唤,总能触动在外老乡们的心弦。方案中提到的在村农民、大学生、能人、农民工、企业家等几类人才,在知识技能、资源资金、经验等方面各具优势,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引导他们投身乡村建设,以浓厚的乡情来点燃干事创业的激情,促进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投,有利于盘活农房、土地等资源存量,吸纳技术、资金等要素增量,形成要素集聚和村庄发展的良性循环。【共建家乡,需要打好乡情牌,善于以情动人,才能更好地让人才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让他们愿意留下来共谋发展】
吸引更多在外能人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除了打好乡情牌,更要筑起“梧桐巢”。客观上看,农业项目通常投入大、回报慢,不容易在短期内见到实效,而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面,许多基础设施建成后都需要持续运营管护。支持相应人才主体长期参与,需要悉心呵护他们的干事热情,在用地、用电、资金等要素保障上给予更多精准支持,在亲属就医入学等公共服务上搭建绿色通道,提高各方面归属感,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奖补等政策,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用地指标注重支持返乡人员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解决好返乡人员在项目落地、资金筹措等方面的难题,帮助他们创业创新,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带动一方乡邻共同富裕。完善人才流动、鼓励返乡创业等政策体系,更多人才返乡才更有底气】
鼓励人才到乡、返乡、入乡,归根结底是为了兴乡。从整个村的产业用地规划,到入户路怎么修、河岸怎么绿化,建设什么样的家乡,每个人心中各有模样。招才引智,如何更好满足村庄发展实际需要?在尊重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尤需发挥好在村农民的主体作用,提升农户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引导返乡人才聚焦农民所急所盼,深挖乡土资源的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确保村庄规划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自然资源禀赋相契合、同风土人情相协调、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相一致,才能更好凝聚共识、汇聚人心、集聚力量。【招才引智想要更好地满足村庄发展实际需要,需要在尊重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在村农民的主体作用,聚焦农民所急所盼】
应当看到,大学生到乡搞课题研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多都是利用假期时间,而农田水利、坑塘治理等小微项目的实施,也存在季节性安排。促进返乡人才各尽其用,不是要把各路人才“拴”在村里,而需要树立阶段性用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由“刚性使用”向“柔性引进”转变,畅通城乡人才共享渠道。同时,也要创新联动对接机制,利用家乡群、沙龙等方式,搭建各类有形或无形的情感家园,鼓励引导各行各业人士共商村事,利用人才之间优势互补的化学反应,碰撞出更多助推乡村建设的真知灼见和灵感火花。【这里点出了一个新概念——阶段性用才理念,更加灵活自由的用才方式】
“我的家乡我建设”,从情感共鸣出发,做好政策保障,这场双向奔赴,必将惠泽故乡故土的山山水水,助力绘就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精彩图卷。【广阔农村,大有可为。吸引更多人才返乡,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工作颜值 彰显政府形象
从“放管服”到“最多跑一次”再到“打造服务型政府”,体现的是服务为民的执政理念。但是,仍有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在服务中“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长此以往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形象,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行政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要转变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工作人员的“长相”,促进公共服务发展,助力服务型政府创建。
转变工作人员“长相”,倾听群众需求,是公共服务质量的根本。公共服务是我们政府及社会团体为百姓提供的公益服务。当前,我国各地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设立便民服务大厅,将各职能部门集中统一管理,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服务,让群众不再犯愁去哪办、找谁办。但依然有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着乱开无意义的证明,“证明我是我”“我妈是我妈”等问题。只有提倡微笑式服务、提倡“首问负责制”、提倡一次性告知义务,才能真正使群众感受到便捷,才能让群众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感满意,才能真正打造服务型政府。因此,我们要继续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想百姓所想、供百姓所需,让人民群众真正有幸福感、获得感。
转变工作人员“长相”,明确岗位职责,是公共服务质量的手段。岗位职责和要求就是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决定着作风和态度。“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桶水可以装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同理,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这桶水能够承装多少也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如果我们不对工作人员明确岗位职责,那无疑会形成服务的短板,影响着我们整体服务的质量。当前我党要求党员干部要将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就是在强调明确岗位职责的重要性。倘若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去明确岗位职责与要求,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立即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加强政府公务人员质量考核,推进完善政府部门管理机制建设,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化落实政府公务人员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的改造建设。
转变工作人员“长相”,建立质量标准,是公共服务质量的。建立服务的质量标准,一定程度上规范我们的“长相”。在国际上,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都在推进公共服务的品控体系建设。通过建立质量标准和品控体系去改善政府部门内部管理和工作人员在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上的不足,并获得了可喜的。在国内,很多政府部门也在探索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质量标准。在许多政府服务大厅,规章制度通过电子屏不间断展示,向公众公开的同时,也更好的要求工作人员自身。这不仅有利于群众办理业务,也严格督促着工作人员更好的服务为民。因此,我们要去构建公共服务中的质量标准,严格要求我们工作人员去转变态度,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想要我们公共服务质量,公务员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就尤为重要。我们要去转变工作人员的“颜值”,为公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方能展现政府公信力,彰显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