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时评文章精析
让“最后一公里”畅通,意义何在?
【这篇时评重点讲“行政执法规范化”,2022年国考就考了关于行政执法相关的公文,这篇文章便于大家对“执法规范化”的意义、对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文章来源:中安在线】
近日,安徽省司法厅、省委编办联合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全省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打造高素质的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在机构限额内组建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以乡镇街道名义开展执法活动等等。【简单叙事开头,安徽省提出要打造高素质综合行政执法队伍。】
毋庸置疑,行政执法一直备受群众广泛关注。一方面,行政执法面广量大,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另一方面,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台。基层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根基和水平。【第二段则是分析为什么要打造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1.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高低关乎政府公信力。2.基层执法队伍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台。基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根基。】
如何依法开展行政执法,改变“九龙治水”局面,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规范行政执法、打通“最后一公里”,意义何在?【过渡段落,后文要开始强调对策。】
不论是从执行法律的角度,抑或从群众期盼的视角,都需要聚焦重点、紧盯热点,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尤其是在乡镇街道层面,从执法规模、执法设施、执法力量、执法效能、执法规范化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对策角度一:聚焦执法重点,紧盯执法热点,整合行政执法队伍,从规模、设施、力量、效能等方面实现从0到1的执法突破。】
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安徽省出台进一步加强行政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其目的就是进一步理顺体制、规范行为,加强力量整合,厘清权责边界,强化培训学习,立足严格执法,打通基层治理中综合行政执法的“最后一公里”,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与潜能。换而言之,既确保“事有人管,事有人抓”,又最大限度彰显执法“温度、力度、法度”的诸多统一。一句话——让行政执法的新风扑面而来,让法定行政执法事项“看得见、管得了、用得好”。【对策角度二: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打通基层执法的最后一公里,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与潜能。打造执法有温度、执法有力度、执法遵法度的规范执法队伍。】
打通“最后一公里”,安徽这次出台的意见有不少亮点呈现。比如,2023年底前,赋权事项有效承接,乡镇街道“一目录三清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基本构建。又如,搭建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平台,将行政执法机构人员全部纳入平台统筹配置,接受乡镇街道统一指挥和协调调度,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还比如,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加强乡镇街道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严格落实教育培训制度。严把行政执法人员入口关,新录用或交流到执法岗位的工作人员需经岗前培训方可上岗。行政执法人员每年要接受不少于60学时的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等等。【这段则是对对策角度的具体事例补充,凸显安徽本省亮点:乡镇街道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基本构建(有制度)、搭建乡镇综合执法平台(有规划)、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有培训力度)】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何实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方面,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力求执法要求与执法形式相统一、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另一方面,在开展执法工作时,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如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等,努力营造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公平环境。【最后一个对策角度:重落实,将执法规范的思想落实到具体案件中去,强调执法效果,其次,要以人为本,将心比心,实行首违不罚,轻微不罚等人性化执法举措。】
一枝一叶总关情——总之,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结尾生动简短地呼吁主题。】
做基层“绣娘”,绣时代新城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工作者一头连接着党,一头连接着群众,身处基层一线,日常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和“杂”,这篇时评以绣花为喻,将基层工作与绣花生动贴切地联系在一起,文章四个分论点对仗有序、层层递进,基层治理之策条理清晰、具体详尽,对于申论答题中的小题和大作文都有借鉴意义。来源:多彩贵州网】
近日,大大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时强调,要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一开始就要下好“绣花”功夫,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以大大考察时的强调引题,指出城市治理要下足“绣花功夫”,以“绣花功夫”实现基层善治。】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基层工作最贴切的描述。基层工作者这根“绣花针”不仅要起到将上级政策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更要“见缝插针”润物细无声的将自身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间的每一个角落。【对“绣花”的进一步解释,党和国家的各种政策最终都需要基层去传达和落实,基层工作者要当好“绣花针”,沿着群众需求的“针脚”,穿针引线,将政策穿入“针眼”里,才能做好基层治理的“针线活”,编织好群众美好生活的蓝图。】
像绣花一样画定图谱、按纲抓建,引领基层建设的正确方向。【分论点一:思想建设】“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把准正确方向方能事半功倍。筑牢“基石”,就要有先进的思想作指导。抓思想建设,要牢牢把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方向和重心,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原原本本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全面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开展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等多样化活动,找准思想短板,深入剖析找差距,深挖问题根源。【抓思想建设的对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抓好思想建设方能在基层治理过程中“行稳致远”。【基层作为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成效也最为广泛的影响党的执政根基。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要重视和加强基层党员的思想理论建设,以保证基层党组织正确的前进方向,使基层党组织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像绣花一样讲究章法、精准发力,扭住基层建设的关键节点。【分论点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精准的调查是把握方向的“指南针”,检视问题的“照妖镜”,推进工作的“助推器”。调查研究后得出的战略,才能使未来行稳致远。【这里对于调查的分析解释可以积累】走得越深,看得越具体;离得越近,听得越真切。调查研究要到艰苦困难的地方去,要到问题繁杂的地方去,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身边去。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设立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广开言路,民意越深厚,民情越真实。【调查研究的对策。】调查研究前期的深入调查,都是为了看清问题、了解问题,从而精准有力地解决问题。把问题解决,为群众办成实事是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绣花中要找到针眼,精准发力,反映在基层工作中,基层工作者要扑下身子、主动深入群众,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通过调查研究找到关键节点,精准有力的解决问题。】
像绣花一样穿针引线、上下贯通,打通基层建设的工作链路。【分论点三:传达落实】作为年轻的基层干部,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落实者。让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广大年轻干部要当好群众心声的“收音机”,当好群众意见的“翻译器”,当好群众问题的“传声筒”。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例如组织村集体活动、开展问卷调查、设立意见箱、举报箱,再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设立公开意见邮箱,线上知识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方面、多年龄层、多领域的收集群众信息。【给出了宣传教育和收集群众信息的对策】【基层工作对上连接各部门,对下连接人民群众,基层工作者要做好“收音机”“翻译器”“传声筒”,深入群众倾听民意,精确理解群众疑难痛点,将群众的意见建议传达给上级,用心“收音”、尽心“传声”、全心“代言”。】
像绣花一样慢工细活、久久为功,夯实基层建设的发展根基。【分论点四:久久为功】“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基层工作本就情况杂、矛盾多,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能耐得了甘苦、守得住清贫、攻得下难题。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绝非一蹴而就,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广大年轻干部要时时刻刻把使命刻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困难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于担责。【木之求长者,必固其根本,抓基层打基础须臾不能忽视、须臾不能放松。基层建设中会不断遇到亟待解决的新矛盾新问题,要坚持抓长抓常、久久为功,基层工作者要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图一时之效、一役之胜,既要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显功,也要做为以后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潜功。】
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我们要用“绣花”功夫做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绣一幅百花齐放、安居乐业、锦绣山河的新中国蓝图。【结尾】
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北京东城区,青砖灰瓦的院落、古朴典雅的胡同氤氲着深厚文化底蕴。广东潮州,木雕、潮绣、手拉朱泥壶等非遗技艺展示,成为广济桥的常态化活动。近年来,不少地方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开篇直接点题,以“北京胡同院落”“广州广济桥非遗技艺展示”这种老城改造的事例引出主题——城市更新也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让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大大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才能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分析论点: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老城与新建如何融合?保留烟火气,有机的融入现代生活气息,才能让人们记住城市历史,保留心中乡愁。】
2022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从城市发展规律看,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往往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城中村人居环境较差等“城市病”。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等工作,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过渡段落,强调城市更新势在必得,为后文的如何更新,与文化结合等做好基础。】
同时也应看到,城市更新并不等于大拆大建。过去一些城市出现随意拆除老建筑、破坏传统风貌等情况,不仅割裂了城市历史文脉,切断了居民的乡愁记忆,还产生了新的城市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正是要引导各地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过渡段落二,强调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应该顺应城市格局,保护城市特色历史文化。】
保护好才能利用好。对于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应保尽保,才能更好彰显城市特色风貌。从要素层面看,要保护的不只是有形的单体建筑、街巷街区等,还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浙江的桑蚕丝织技艺、江苏的昆曲和古琴艺术、海南的黎族织锦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涵养当地人文底蕴的文化要素,也是激活城市生命力的重要资源。从时间层面看,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也要保护好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只有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才能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一个城市的历史风貌,避免“千城一面”。【对策角度一: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要应保尽保,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其实以往的申论材料中不乏类似事例,北京的菊儿胡同,上海的田子坊综合中心,都是城市保护与城市建设糅合的很好的事例~】
活化利用,才能激发内生活力。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历史街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老住户生活较为不便。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方面可以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在保持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补足设施短板,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育新功能、新业态,提升城市活力。在山东青岛中山路、广东广州永庆坊等地,博物馆、咖啡店等业态的引入,让老街区成为新网红、老街坊赶上新潮流。这启示我们,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也需要坚持以用促保。【对策角度二:城市中的传统文化也要活化利用,迸发老城的活力新生。】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市更新,城市的空间品质和文化魅力将不断提升,城市也将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结尾呼吁,强调历史文化对城市魅力的关键作用,呼应主题。】
挖掘好利用好工业文化资源
【工业和文化是国家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工业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而文化则为国家赋予了精神内涵和民族认同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代代人在工业实践中辛勤付出,使我国培育出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这种文化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来源:人民时评】
文化被视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众多文化形态的一种,工业文化是在工业发展进程中衍生、发展而来的。我国积累了丰富的工业文化资源,如何利用好、传承好这部分文化资源,对于建设文化强国、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对于民族与国家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工业文化作为众多文化形态的一种,值得我们利用好、传承好。】
工业文化资源,既包括历史上人类工业活动产生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遗址遗迹、文献出版物等,也包括工业化产生的各类人文资源。(工业文化资源包括哪些?)回溯既往,从一系列遗址遗迹以及古代典籍的记录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工业文化的一角。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如今,我们构建起门类齐全、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这一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催生了实业报国等影响至今的思潮,形成了大量工业遗产,铸就了大庆精神、工匠精神等一批宝贵精神财富。这些工业文化资源,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开拓进取、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国工业文化的形成历程)【工业文化资源作为优秀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过去工业发展的轨迹和成就,它们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进程。它们不仅是工业发展的实物载体,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它们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特点,反映出当时的科技水平、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将工业文化资源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我国是工业文化资源大国,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以贴近当下欣赏习惯的形式呈现出来,需要进行深度挖掘、大胆创新。比如,近些年颇为流行的工业旅游,将工业遗址遗迹与其他文化元素相融合,打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旅游景观,让游客领略到工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互联网、数字技术等对工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值得重点关注、充分挖掘。还要看到,工业文化资源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各类教育培训中用足用好工业文化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文化支撑,有利于促进产业和科技创新,推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在保护和利用工业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注重创新与传承的有机结合,让工业文化资源成为凝聚国家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塑造和传播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如今,我国在工业互联网、清洁能源、节能降碳等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并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帮助后发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如何将中国工业的这些新形象、新气象展现出来、传播出去,提升我国工业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也是现实课题。要进一步擦亮产业名片,提高中国制造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作用,创新工业文化载体,打造数字博物馆、沉浸式工业旅游景区、数字文化街区等。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工业,积极参与工业文化传承发展。【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变革时期,工业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任务显得更加紧迫。保护和利用工业文化资源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是为了守护和承继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挖掘好、利用好工业文化这笔宝贵财富,定能激励更多人投身工业现代化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出更大贡献。【保护工业文化资源,传承中华文明的宝藏;利用工业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繁荣的引擎。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工业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关乎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征程中,为世界展示出一个更加繁荣、开放和自信的中国。】
科普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普及是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工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离不开国家科普能力提升。在科技创新的宏大体系中,科学普及是最基础的工作、是最广泛的动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在求索探索科学前沿的同时,积极投身科普活动。目前,我国已有180多万名科普专兼职人员,他们为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来源:人民时评】
用吹气球解释宇宙膨胀、用动画说明双缝干涉实验、在镜子前演示宇称不守恒定律、把饭后剩下的骨头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在各大视频平台,许多极具趣味性的科普引人关注,让不少网友感叹:“原来科学这么有趣!”
在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吸引更多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宇宙奥秘到前沿科技,近年来,越来越多视频博主,把原本艰深晦涩的科学知识讲得妙趣横生,让直播间成为“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学校”,为科普这个“老课题”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科普和视频、直播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让人们看到了科普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千斤顶为什么“力大无穷”?制作3党动画,剖析内部构造,工作原理一目了然。与单纯的文字描述、图片展示相比,情景演绎、动态模拟等丰富多元的可视化表达,既顺应了传播规律,又降低了认知门槛,让科学知识更加直观易懂。实践证明,丰富科普载体、创新科普方式,才能不断提升科普的吸引力,让科学知识触达更多受众。【当前,信息技术不断演进、持续更新迭代,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更加广泛、高效、生动地开展科普活动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将10多亿中国人接入信息网络,为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打下坚实基础。借助移动客户端、社交媒体,网民可以直接获取科普信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直接带给网民“沉浸式”的科普体验,很多过去难以呈现的科普场景,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更加直观地呈现。】
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越来越多科普视频成为网络爆款,在引导公众培养科学思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时水为何未从杯中飘出?怎样用超冷原子在实验室里“拼乐高”……许多科普视频善于捕捉社会热点、瞄准科技前沿,从日常生活入手解疑释惑,少了照本宣科、正襟危坐,多了春风化雨、娓娓道来。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院士”,到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的物理科普视频受到众多网友喜爱,再到越来越多科研青年在方寸屏幕间“玩转”科普,科普视频中闪动的知识与创意的火花,让高深科学知识“轻量化”,也推动前沿科学热点“大众化”,架起一座座连接公众与知识的桥梁。【受众参与度高、传播速度快、话题更趋多元,科普这个“老课题”正在焕发新生机。科普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科普自身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统筹知识输出与思维锻炼,兼具权威性和趣味性的高质量科普更受人们的欢迎。】
科普不仅要有意思,还要有意义,“创新”的前提是“守正”。维护科普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尊重科学事实,是开展一切科普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归根结底,载体、手段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出新,科普活动都不能偏离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内核。这就要求科普视频创作者锤炼“把厚的学问变薄、深的学问变浅”的真本事,在话题选择、内容设计上“接地气”的同时,严把科普内容质量关。视频平台也应强化科普信息传播管理,加强对科普内容的规范和引导,及时整治清理打着科普旗号的伪科普内容。【做好高质量科普,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维护科普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尊重科学事实,是开展一切科普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单一刻板、照本宣科式的科普固然不受欢迎,但如果为了迎合流量而失真夸大的“速食”科普危害更大。尤其在健康医疗、食品安全等话题上,科普的趣味性首先应为准确性服务。不够严谨全面的科普,恰如空中楼阁,甚至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误解,使原本的科学传播舞台让位于一些“科学流言”。】
科学普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进人人参与、共建共享、永不落幕的全民科普建设,要在完善激励机制和制度建设、培养壮大科普人才队伍的同时,【如果将科学创新比作“塔尖”,科学普及则是这座巍巍高塔的坚固“基石”。因此,最大范围地唤起大众科学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人才、最大力度地培养科研队伍,是科学普及工作大有可为的地方。】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渠道,采用多元化方式放大科学的声音,通过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增强公众的科普参与感。提高科普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推出更多兼具权威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内容,才能更好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创新科普手段,推出更多活泼生动的科普活动,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寓教于乐中,不断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一位学者曾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守正创新提升科普成效,定能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全民科学素质再上台阶。【科学研究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推进、永无止境的宏伟事业,而科学普及就是催动科研创新的“细雨甘露”。通过科普激发兴趣、激励探索,定能催发更多科学研究的“种子”,培养更多科学事业接班人,涵养起关注科学、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广袤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