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论:向《求是》杂志文章学习如何写提纲框架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一、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本质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九方面要求。
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两步走战略: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35年总体目标:经济、科技、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等。
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突破、民主法治完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生福祉提升等。
四、前进道路上的重大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奋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一、党领导人民探索现代化的历史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取得的重大成果,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时期及新时代的持续推进。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五方面特征。
本质要求:九方面内涵,包括党的领导、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等。
战略安排: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
三、推进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动力并凝聚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唯一正确道路,需坚持独立自主,不走封闭僵化或改旗易帜的路。
人民中心思想: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活力。
斗争精神:应对风险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新天地。
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一、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突破
认识深化: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战略完善:明确“两步走”战略安排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实践丰富:经济实力跃升,科技自立自强,消除绝对贫困,制度保障完善。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指引
领导力量: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命运和成败。
顶层设计:
中国特色:回答“是什么”,如人口规模、共同富裕等特征。
本质要求:回答“干什么”,涵盖党的领导、高质量发展等。
重大原则:回答“怎么干”,包括党的领导、改革开放等五条原则。
系统方法: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等重大关系。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干部能力、狠抓落实。
牢记初心使命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历史脉络:从古代文明辉煌到近代屈辱,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肩负起救亡图存使命。
初心坚守:党百年奋斗始终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当前复兴进程不可逆转。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历史必然性:区别于西方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中国家路径。实践成就:理论创新、战略完善、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夯实。
三、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现代化
用理论武装凝心铸魂,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改革,发扬斗争精神,团结奋斗,全面从严治党。
锚定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奋勇前进
一、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近代中国落后根源之一是科技落后,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二、新时代科技事业的成就与经验
成就:量子科技、航天等领域突破,研发投入增长,创新指数提升。
经验:“八个坚持”,包括党的领导、自主创新、“四个面向”等。
三、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与任务
目标内涵:“五个强大”,即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国际影响力、人才培养、科技治理。
重点任务: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科技产业融合,深化体制改革,培育人才,开放合作。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与新时代变革
改革开放是关键抉择,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启全新局面,总书记亲自领导推动。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改革的根本动力、人民中心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总目标、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等。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与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中心、守正创新、制度建设、依法治国、系统观念。
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先进制造业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二、发挥区位优势融入新发展格局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畅通交通通道,承接产业转移。
三、统筹改革与开放打造内陆高地
问题导向深化改革,人民中心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提升外向度。
四、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污染防治、绿色转型、生态价值转化。
五、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保障粮食生产,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城乡融合。
六、担当文化使命增强软实力
传承历史文化,赓续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七、统筹发展与安全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系统思维保障安全。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宝贵经验
一、新时代就业工作的宝贵经验
坚持就业为民生之本、就业优先战略、发展促就业、扩容量与提质量结合、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公平就业环境、和谐劳动关系。
二、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的实践
就业规模扩大,收入增长,脱贫贡献显著,兜底保障完善。
三、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疫情中稳就业保就业,宏观政策优先导向。
四、发展带动就业的成效
经济增长拉动就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就业结构升级。
五、就业质量提升与重点群体保障
劳动者素质提高,收入分配优化,社会保障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支持。
六、创业与公平就业环境建设
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公平就业机制完善,劳动关系和谐构建。
认真学习纪律处分条例 准确把握党的纪律标尺
一、《条例》修订的重要意义
促进“两个确立”“两个维护”,服务保障党的使命任务,解决管党治党问题,总结纪律建设经验。
二、《条例》总则的原则理念
纪律建设作为治本之策,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纪严于法、执纪执法贯通,严密处分规则,“三个区分开来”促担当。
三、《条例》分则的主旨要义
政治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贯彻新发展理念,净化政治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组织纪律:落实能上能下,增强组织观念,保障人才评价。
廉洁纪律:反对特权,夯实八项规定堤坝,规范离职从业,约束亲属行为。
群众纪律:保障乡村振兴,公平落实民生政策,惩治慢作为。
工作纪律:鼓励担当斗争,纠治形式主义,规范履职用权。
生活纪律:反对铺张浪费,规范网络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