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论贯彻执行题深度分析,各种文种灵活写
贯彻执行能力在大纲中的要求为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考生需深刻理解大纲要求的深入解读,准确理解即提醒考生注意审题干信息;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在题干中一般会明确,如书写的文种及发文目的;依法行政则提醒考生内容一般聚焦的话题为政府行政事务,内容或建议注意合规合法;客观实际指需要紧扣资料,内容要点基本来自资料;完成任务指需要按照文种及发文目的书写。
一、贯彻执行考情介绍
从历年考情来看,考试频率较高的文种有宣传稿、短评、讲话稿、简报、公开信等,国考在考试主题设置上,省市比较偏向城市治理,县乡偏向于乡村振兴、行政执法类偏向于乡村法治大讲堂。省市及县乡试卷分值基本平均分为20-30分,行政执法类一般为最后一道题目出现,分值为40分左右。常规字数一般为500字左右,唱片的贯彻执行题目字数会达到800-1000字。整体考情较稳定。
二、贯彻执行题目作答本质
贯彻执行题目的本质还是对于材料内容的归纳概括,对材料综合理解的基础上,参考材料逻辑,对要点进行分类整理,注意语言适当加工优化以及格式要素完整。
三、常见文种及格式要素
常见的法定公文有决议、决定、命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等。常见事务公文有讲话稿、工作方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倡议书、公开信、宣传稿、工作总结等。公文格式要素为标题、称谓、正文、落款,根据文种本身使用情境不同,格式要素各不相同。
1.全格式:标题、称谓、正文、落款,使用全格式要素的文种使用情境都需要有明确的发文对象,有宣传呼吁类,如宣传稿、倡议书;通知通报类,如通告、通知、情况通报、整改通知等;信件类,如公开信、给某人的一封信、回信、感谢信等;特殊情况需要看题干中是否有明确文章的发文对象,若有明确的接收群体则需要呈现全格式。
2.半格式:标题、称谓、正文,使用半格式要素的文种主要使用情境为现场发言类,需要对现场观众进行问好,不需落款呈现自身身份,常见文种有讲话稿、发言稿、演讲稿、解说词、讲解稿、广播稿等,考生只需考虑是否是现场发言类。
3.无格式:标题、正文,使用无格式要素的文种主要为需要突出主体内容的工作类文件,或者为适用范围广无需明确特定发文对象的文种,常见文种有新闻类,如新闻稿、短评等;短文;工作类,如工作汇报、工作总结、调研报告、工作建议、推荐介绍材料、经验介绍材料、学习介绍材料、工作方案等
申论贯彻执行题的难点在于篇幅较长,又涵盖了多种能力的考察,如阅读理解、提出对策、语言表达能力,对材料内容加工处理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考生对于材料的宏观把握决定了是否能拿高分,建议学生根据材料逻辑进行段落的梳理整合,读懂每段材料侧重点,对要点进行宏观的提炼和划分,有些题目在题干或材料总结性段落中会明确分类标准,考生一定需要参考,按照材料本身意思进行要点分类,切勿将要点分得过于琐碎。
如何做申论的贯彻执行题
申论的贯彻执行题是考查考生将政策、方案或任务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可操作的执行方案。以下是针对贯彻执行题的系统性解题方法,结合真题案例解析,帮助考生快速掌握高分技巧。
一、题型识别与分类
1.常见提问方式
-方案设计型:
“撰写一份XXX工作方案”(如: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方案)。
“拟定一份XXX活动计划”(如:乡村振兴宣传活动计划)。
-任务落实型:
“如何落实XXX政策”(如:落实“双减”政策)。
“如何开展XXX工作”(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公文写作型:
“撰写一份XXX通知/倡议书/公开信”(如:关于节约用电的倡议书)。
2.核心评分标准
-针对性:紧扣题目要求,结合材料问题提出具体措施。
-操作性:方案步骤清晰,任务分工明确,时间节点合理。
-逻辑性: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规范。
-创新性:适当体现创新思维(如“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效果”)。
二、四步解题框架
(1)审题定位
-明确任务类型:
-方案设计:需包含目标、措施、步骤等要素。
-任务落实:需明确责任主体、执行流程、监督机制。
-公文写作:需符合特定公文格式(如通知、倡议书)。
-锁定关键词:
-任务类:如“落实”“开展”“撰写”。
-对象类:如“社区”“农村”“企业”。
-预判执行方向:
-根据任务性质(宣传/整治/服务)预判执行重点。
示例:
题目:撰写一份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材料1-3,400字)
→关注材料中“分类意识不足”“设施不完善”“监管缺失”等问题。
(2)材料深挖与问题提炼
-问题提取:
-从材料中标注负面表述(如“居民分类意识薄弱”)。
-将具体问题抽象化(如“垃圾桶数量不足”→“设施配置不足”)。
-问题归类:
-按主体分:政府(政策支持)、社区(宣传引导)、居民(参与度)。
-按领域分:宣传(分类知识)、设施(硬件配置)、监管(奖惩机制)。
案例片段:
材料:“某社区垃圾分类试点中,居民分类准确率仅为30%,且垃圾桶数量不足,清运不及时。”
→提炼问题:“居民分类意识薄弱,设施配置不足,清运效率低下”。
(3)方案设计与整合
1.方案要素
-目标:明确任务预期成果(如“提升居民分类准确率至80%”)。
-措施:针对问题提出具体行动(如“开展分类知识培训”)。
-步骤: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排列(如“宣传→试点→推广”)。
-保障:资源支持(人力/财力/技术)、监督机制(考核/反馈)。
2.方案整合技巧
-主体分类法:
政府(政策支持)、社区(宣传引导)、居民(参与度)。
-流程优化法:
事前(宣传动员)、事中(试点实施)、事后(评估反馈)。
-资源统筹法:
人力(志愿者招募)、财力(专项资金)、技术(智能垃圾桶)。
整合示例:
原始问题:
①居民分类意识薄弱;②设施配置不足;③清运效率低下
→方案整合:
“一、宣传动员:通过社区讲座、宣传手册提升居民分类意识;二、设施完善:增设分类垃圾桶,优化清运路线;三、监督考核:建立分类积分制度,定期评比表彰。”
(4)规范书写
-总分结构:总起句+分条列点
-总起句模板:“为推进XXX工作,特制定以下方案:”
-条目排列:
-使用“一、二、三”或“①②③”序号
-每条首句突出关键词,后接具体说明
-语言转换:
-口语转书面:“多搞点培训”→“加强分类知识培训”
-具体转抽象:“修路修桥”→“完善基础设施”
完整答案示例:
(总起)为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宣传动员。通过社区讲座、宣传手册、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普及分类知识,提升居民参与意识。
二、设施完善。增设分类垃圾桶,优化清运路线,引入智能垃圾桶实时监测垃圾量。
三、监督考核。建立分类积分制度,定期评比表彰优秀家庭,对违规行为进行劝导或处罚。
四、长效机制。组建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分类指导,建立居民反馈机制,持续优化工作方案。(398字)
三、题型专项突破
1.方案设计型题
高分关键:
-目标明确:如“提升居民分类准确率至80%”。
-措施具体:如“增设分类垃圾桶,优化清运路线”。
-步骤清晰:如“宣传→试点→推广”。
2.任务落实型题
答题结构:
-总起:简述任务背景与意义。
-措施:按主体(政府/社区/居民)或流程(事前/事中/事后)展开。
-总结:强调预期效果(如“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四、避坑指南
1.避免空泛措施:如“加强宣传”需具体到“利用短视频平台宣传分类知识”。
2.拒绝模板化:机械套用“万能八条”(如“加强监管”)可能被判定低分。
3.慎用绝对化表述:如“彻底解决”改为“有效缓解”。
4.数据引用:材料中的关键数据要转化使用(如“分类准确率提升40%”→“效能显著提升”)。
五、提分技巧
1.方案亮眼:
-用比喻:“构建‘分类大脑’,实现精准管理”。
-引政策:“呼应‘十四五’规划中的‘绿色社区’建设”。
2.创新句式:
-“以XXX为抓手,推动XXX”(如“以智能垃圾桶为抓手,推动分类效率提升”)。
-“实现从XXX向XXX转变”(如“实现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变”)。
3.跨材料关联:
当题目未限定材料时,可串联不同材料的共性案例(如用“浙江‘垃圾分类’经验”佐证全国性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