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解锁文章结尾的秘籍
结尾是申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考生与阅卷人建立更好的沟通和联系。一个恰当的结尾也可以为文章带来审美上的满足感,使其在整体上更加和谐、流畅,增强文章的影响力和效果。那么好的文章结尾需要做好哪些功课呢?政华公考为大家提供如下经验:
一、简明扼要
结尾应该简洁,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述,可以更清晰地突出文章的重点和核心观点,让阅卷人在阅读完文章后有一种清晰、明确的感觉,同时也有助于传达考生的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二、呼应开头
这样做不仅能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还能强化文章的主题,将文章的各个部分紧密串联,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思维上形成闭环,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三、总结要点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总结,能够帮助读者回顾关键信息,如同一份精华版的内容提要,能更轻松地掌握关键信息,同时也展示了写作思路和文章的条理性。
四、注重积累
积累可以帮助作者拥有更多的素材,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通过积累优美的词句和表达方式,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采,让文章更具吸引力,以下是一些引用自《人民日报》的句子,可以用于申论文章的结尾。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这些句子都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能够为申论文章的结尾增添力量和感染力。当然,各位同学在使用时,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和引用。
写好申论大作文结尾的3种方法
我们都知道,一篇好的文章大体应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豹头、猪肚、凤尾。顾名思义,整篇文章不仅要能够迅速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并令其在阅读过程中如沐春风的同时,更要使其产生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感。但在日常辅导学员的过程当中发现,学员经常会忽略文章结尾的写作,常有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之态。对此,本文给出了三种申论结尾的写作方式,以做参考。
一、总结式结尾
所谓总结式结尾即在结尾当中将中心论点、每段的分论点做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总结回顾,这是一种比较常规的结尾方式。其作用主要有两个,其一,回扣主旨,强化立场。其二,这种结尾方式也能够有效避免无话可说的情况出现。
例一:文化逆差问题的存在确实影响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缩小文化逆差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要以文化品牌建设为基本导向,以开拓文化市场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缩小我国文化产业的贸易逆差,进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例二:科技与人文恰如社会发展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有在科技与人文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每一次的科技创新不仅能够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能点燃精神文明的前行火炬。因而,只要政府重视起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重要作用,注重科技产品的市场潜力和应用价值,合理利用并培养人才,那么中国这艘改革创新的巨轮才能在全面发展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二、回顾+展望式结尾
顾名思义,这种结尾方式能够针对过去和现实进行比较与畅想,能够令读者沉浸在对过去艰难历程的回想之中,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总在提出一种期待,或者启发,能激励人、鼓舞人去不断践行。一般来讲,这种结尾方式比较常用,也更能激发起读者的情绪。
例:在扶贫攻坚的战场上,互联网的作用已不像过去那般仅仅是培养一批农民网民、开办一批农村网店。在以后的工作中它更多的是要将互联网融入进农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困难农民与信息接轨,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就地脱贫之梦想。因而,在实现互联网+扶贫的道路上,我们始终相信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历史经验,加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今日笃行,必能成就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美好明天。
三、文采斐然式结尾
通常意义上而言,这种结尾方式对考生而言比较困难,但也同样是高分亮点之所在。即便如此,该种结尾方式仍然有一定章法可循。一是采用名言警句作为开头,并加以解释说明。二是利用排比句的形式将文章当中的分论点做出简要排列。三是可以将材料当中的一些意象采取抒情的方式进行写作。
例一:鲁迅先生曾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底,充分发掘文艺作品中的时代价值,才能让处在时代大潮中行色匆匆的国人慢下来,才能让躁动不宁的心境逐渐变得平和,才能让中华文化这棵千年古树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例二:听,菊儿胡同驯鸽的飞声还在屋檐下盘旋;嗅,枫泾古画的油墨正飘散着芬芳;看,豫园老城厢椽柱上斑驳的光影······每个角落的文化遗产都在低声絮语着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在当下,唯有政府、社会各界乃至全民将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方能开创美美与共的大同时代。
手把手教你“搞定”文章结尾
文章写作的能力有三个层次:初学者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依据材料中有限的素材,谈局促的观点,写平平无奇的文章,不求写作有功,但求万无一失。进阶者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依据中材料有限的素材,挖掘出深刻的观点,用严谨的词句结构,工整规范地阐明、论证、收束。
而高手写文章,却是“见过千山万水,山山水水依然”,依据材料中有限的素材,旁征博引,以“文章中心”一线牵引,发掘素材本质,论证中正平和,却饱含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最为难得的,是在文章结尾处展现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关怀。
文章写作能力的彰显固然有多处体现,但在评赏者而言,最容易写得枯燥乏味、笔力衰竭部分必是结尾。如何才能把自己修炼成为写作的“功夫高手”?今天就以创作文章结尾为示范,作为突破点,仔细研究一番,让人文关怀、人文素养成为文章结尾出彩的不二之道。
一、选准“金句”,让金句成为动人结尾的神来一笔
方法解析:
文章结尾创作中,同学们习惯上将“金句”放在结尾首句的位置,以作为吸引读者眼球的“工具”。殊不知,众皆以往,这就成了写作“套路”,也斩断了金句与后文分析内容融合的可能。不妨尝试将“金句”融入后文分析内容,成为结尾的衬托,让总论点娓娓道来,成为令读者过目不忘的神来一笔。
二、善用“修辞”,让修辞成为动人结尾的点睛之笔
方法解析:
文章结尾的修辞手法多样,常见的有拟人、比喻、排比等等,同学们习惯运用修辞手法,存在为修辞而修辞,忽略了修辞与文段表达本身的融合、协调,难以给评赏者留下深刻印象。巧妙的修辞手法与文段的表达浑然一体,逻辑上严丝合缝,语言上不显冗余,感情抒发恰到好处,融入在分析中彰显文采,画龙点睛。
三、充分“释义”,让内涵成为动人结尾的妙笔生花
方法解析:
部分同学存在误区,即认为释义法是文章结尾的“车轱辘”话,能不用则不用,一旦用上此法也颇显无奈,只能围绕同一个关键词翻来覆去。这样的困境恰恰是对上述“修辞”和“金句”运用不够熟悉导致的,如果能将上述两种方法与“释义”结合,创作中常有奇效,达到延展主题边界,拓展主题的“空间感”之妙处。
【方法运用与示范】
(1)写作示例
总论点:平凡人创造非凡中国。
(2)文段示范
从为了我们安全不顾自己安全的医务工作者,到千里驰援、运送抗疫物资的货车司机;从日夜辛劳、建设火神山医院的农民工人,到奔赴前线、舍小家为大家的抗疫“巾帼”,他们都是抗疫中的平凡之人。也许,明天之后,转瞬之间,茫茫人海,我们无法很鲜明地记得他们的名字。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无名之人,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刻串联了为武汉供养生机的脉搏,在至暗的夜色中成为不输日月的点点星火,也才创造了武汉抗疫遍地英雄的“丰碑”。也许,这世上原本就没有中国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平凡的中国人,这才有了时代延续、传承不灭的中国。
(3)文段赏析
起笔运用排笔展现不同的人物,总结共性“都是平凡人”。接着,运用夸张的修辞,充分表现了平凡人的“平凡”。进而,展开分析,运用比喻阐述了平凡人创造的非凡业绩,暗示非凡中国由守望互助、不甘平凡、遍地英雄构成。最后,引入金句“这世上原本就没有中国人,正是因为有了中国人,才有了今天的中国”,灵活地将中国人代换为了平凡人。贯穿全文的不仅是修辞,更在于作者巧妙抓住了“平凡人”和“非凡中国”的强烈反差感,紧扣“人本思想”的主旋律,拒绝了通篇大论的宏大叙事,转而以小见大地用小人物衬托中国伟大,实现文章价值和思想的双重升华----这世上最伟大的永远只有人,也只有人才能缔造非凡伟业。作者的人文素养,将引发读者的深刻共鸣。
以上就是简单示范的结尾创作方法之“以情动人”,借助人文素养的抒发,让结尾写作手法更加丰富多彩。由于篇幅所限,请各位同学们在闲暇之余不妨以“释义”+“修辞”+“金句”的融合写法,围绕“书香社会”这一主题写一段文章结尾,尝试去写这样一段结尾,必定能帮助你对“以情动人”写法有更加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