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申论:词句理解题的审题技巧和作答思路
2024-04-07 07:16
来源:政华公考

申论词句理解题的审题技巧和作答思路

词句理解题,是申论考试中的一种常考题型,也是考试的重难点题型之一,其“难”,“难”在问法比较模糊,通常会让我们感到迷茫,不知该如何下手;其“难”,“难”在不知从哪作答、作答哪些。本文就给大家介绍词句理解题的审题技巧的作答思路。

词句解释类题目

第一步

解释:理解句子的含义——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句子的关键词,明确句子意在突出什么。(自身一定要真正读懂了这句话)1)比喻句——善于根据喻体的特征,思考意在突出什么;2)有关键词的对比句——要理清给定句子的关键词的逻辑关系,思考表达侧重点;3)古文类——关注句子里的排比和类比,思考表达侧重点。

第二步

对解释具体化:围绕句子意在突出的点(关键词),把这句话中所涉及的问题表现、因果关系、做法经验、意义影响等,结合材料的主旨,选择相应侧重点,将其具体化。     

第三步  

总结、启示。可以是观点、现象的现实意义,也可以是这句话对开展现实中工作的启发。一是结合字数;二是看材料是否给出了此部分内容,或暗示。

审题技巧1:情感色彩法

词句理解题中的词或句,或多或少都承载着或者暗示出卷人的“感情色彩”,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在审题时,利用词句的感情色彩来预判作答要素。

【例1】根据“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10分)

【点拨】

“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可以是“乡村文化是一种精神资源”。资源是什么?根据生活常识,就是可以利用、借助它帮助更好发展的事物,其感情色彩显然是积极的、正面的。那么,我们在阅读材料时,就围绕“乡村文化”这一话题,找与其相关的“正能量要素”作为答案即可:意义、成功做法等。

参考答案

乡村有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对反省个人生活、弥补现代城市物质文明偏差有积极作用。具体为:

一、乡村大自然让人回归本质、理想的状态,感悟生命意义,享受生命欢乐。

二、大自然能让人获得新生,给人新观察,塑造精神明亮、健康的人。

三、民俗、民间文化能安抚人的灵魂,让人获得温情体验,给人力量。

四、呈现文明意义。保留个异性,对抗技术主导的重复;构建和不朽精神对应的物质形式;承载人类“共有共享”的理想。

我们要重新认识挖掘乡村的精神内涵,以此提升个人、改造社会、造福人类。

【例2】“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点拨】

首先对这句话进行感情色彩预判,“片面”、“短视”、“危险”这些词,很明显是负面、消极的表述!回顾整句可以得出:城市建设与管理不能把目的定位在仅仅为了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那么,我们在阅读材料时,就要去找不好的、表述消极、负面的内容,如问题、危害等消极要素负能量要素作为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正确的,一些城市片面注重商业经济、生态景观,侵占公共空间、忽略人文价值、破坏历史文化、扰乱生活环境,造成社会群体对立。具体体现在:

1.片面注重景观,忽视人的需求。建筑密度大、绿化过多,活动场地少利用率低,缺少交流锻炼场所,居民压抑、邻里陌生。

2.过度商业化,破坏历史文化。过度开发旅游,环境嘈杂,商品价格贵,居住环境差,人口外流。

3.贫富差异大,公共空间少,造成社会秩序乱,治安环境差,影响投资和经济发展。城市发展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加大对公园、文化广场、商业步行街等融合商业、生态、文化、休闲、审美价值的公共空间建设,以此打破物与人、经济与文化、贫与富之间的对立,遵循融合与共享发展理念。

审题技巧2:关注题干词性指向

观察题干词性指向法,即:审题时,通过阅读分析题干中的关键性的词或句子,判断其本身所指向的词性要素,以此来判断明确本题所要求作答的具体要素。审完题,明确作答要素之后,再去材料里找相关要点。

【例3】根据材料1,谈谈你对其中划线部分“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的理解。

【点拨】

题干让我们谈谈对“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这句话的理解,句子中的“必须要”,明显指向词性为对策。因此阅读材料时,重点去材料中找引进人才方面的具体对策性表达。

参考答案

一、“错位”指:人才引进要错落有致,差异化。1.根据地理、经济、人才需求结构的不同针对性引才,避免同质化,不能脱离实际盲目争抢高端人才。2.引才政策避免一味金钱化、物质化。
二、“对位”指: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进人才。1.立足地方特色,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明确角色定位,合理引才,避免简单化。2.避免重外轻里,公平对待本土人才,保证同等待遇。总之,引才工作要各就其位、按需引才。这道题答案中写道“人才引进要错落有致”、“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尊重城市规律”、“明确定位”、“公平对待”等等,都是表述动作的标志词,是具体的对策性表达。与我们之前的预判基本一致。

【例4】请根据给定资料1,谈谈你对划线句子“40年巨变之后,‘说走就走,路不再长’”的理解。

【点拨】

本题要求谈对“40年巨变之后,‘说走就走,路不再长’”这句话的理解。“说走就走,路不再长”说明之前路可能很长,现在不再长了,出现了变化。这里说的是“走”、“路”,跟走路相关的就是交通,这句话其实就是说40年让交通发生了变化。因此本题作答的是“变化”这一要素。

参考答案

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改革开放40年,交通发展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元化、便捷化的出行需求。

二、以前交通方式单一,道路设施不完善,车次少,出行时间长,出行环境差。

三、如今出行方便快捷。具体表现在:

1.出行方式多样:可以采用火车、汽车、飞机、共享单车等方式。

2.时间灵活:汽车约车,火车车次增加,零距离换乘,时间缩短。

3.覆盖面广:高铁和机场线路增多,高铁线路和高速公路里程增加,机场增多,向二三线和中西部城市倾斜。

4.技术制度变革:“互联网+交通”带来人性化服务和体验;在线购票,实时跟踪车辆信息和路况,网络约车,共享单车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观察答案,“出行方式多样”、“车次增加”、“时间缩短”、“线路增多”、“机场增多”等说明确实是变化要素内容,与之前审题预判是一致的。

词句理解题的答题思路

1.表层释义(是什么):结合词句出处上下文,确定含义,明确词句意在突出什么内容。

2.深层次含义理解——找相关要素(为什么+怎么办)

即要揭示出词语、短语或句子的引申含义。

3.结论

【例题】“给定资料1”中说:“我们不仅仅是为乡村群众唱几场戏,重要的是要‘种戏’。”请你根据“给定资料1”,谈谈对“种戏”的理解。(15分)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2021年国考地市级第二题】

【材料解读】

1】“曹团长今天下午又要来教戏了。”消息一大早就在新民县刘村传开了,刘桂英放下碗筷,稍作收拾,来到村头大舞台,争分夺秒练习,等待老师前来指点。

2】40多岁的刘桂英,从小跟着家人听戏,一不留神,从“粉丝”变成了“戏痴”。在过去,刘桂英跑遍十里八村去看戏。如今,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欣赏名家唱段了。最让她开心的是,这些名角不仅到村里唱戏,教村民唱戏。

3】“过去演几场就走了,群众‘不解渴’。如今剧团开展‘结对子、育骨干’,在乡村打造一批不走的农民剧团。新民县花鼓戏团团长曹文君说。

4】刘桂英不出村就能得到名师指点,得益于新民县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虽然仅新民县花鼓戏团每年就到乡下演出100多场,但要让戏曲在乡村扎下根,最好的办法是让群众“自娱自乐”。因此,除了政府出钱,群众看戏之外,新民县还鼓励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与乡村戏曲团队开展“结对子、育骨干”活动,通过“搭台子、指路子、给梯子”等方式,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对乡村文艺人才进行传帮带,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批注1:释义:让戏曲在乡村扎下根。做法:打造一批不走的农民剧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剧团开展“结对子、育骨干”活动,进行传帮带,提高民间团体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

5】农民演、农民看。人称“戏窝”的刘村已经这么唱了4年,现在唱上了瘾。刘村农民花鼓戏团的演员也逐年增加,从3人到5人,最后发展到30人。【批注2:壮大队伍】

6】“戏曲是在民间产生的,又在民俗活动的氛围中逐步发展起来。要在乡村推广普及戏曲艺术,就要借助民间的生活礼仪,培育戏曲在乡村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曹文君说,新民县花鼓戏团充分把握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民俗节庆,结合民间风俗和节庆文化开展戏曲演出,老百姓非常喜欢。【批注3:推广普及戏曲艺术:借助民间的生活礼仪,结合民间风俗和节庆文化开展戏曲演出,培育戏曲在乡村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

7】怎样确保唱的戏是乡村群众欢迎的?一份《乡村演出节目单》,一份《乡村演出调查问卷》,是新民县探索让“戏”对味和受欢迎的举措。“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和院团沟通,制定《乡村演出节目单》下发到村里,村民从中选出最喜欢的5个,我们汇总需求后反馈给院团,他们以此安排接下来的演出。”新民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学敏拿着一份调查“菜单”说,“去年县里做了3次调查,下发3000多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是乡村的青年观众更喜欢现代戏,而中老年观众更喜欢传统戏曲,尤其是贴近乡村生活的戏。”【批注4:确保唱的戏受乡村群众欢迎:制作节目单,发放调研问卷,汇总需求后安排演出】

8】“目前乡村的戏曲观众仍以老年人为主,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有必要对戏曲剧目进行现代化创新。”于是,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不同需求,新民县花鼓戏团在乡村演出的不仅有经典的花鼓戏,还有现代戏。“我们以现代戏吸引年轻观众来现场,再演几出有趣的花鼓小戏,很快,一些人就被花鼓戏‘圈粉’了。”曹文君说,“戏曲院团也应根据乡村演出市场的规律安排自己的演出计划。既然观众需求不一样,我们就不能一成不变,所以大家花心思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我们以进乡村为契机,采集了许多贴近乡村生活的民间故事,创排了《五朵村花》《鹅匠》等现代戏曲作品,不仅老年人喜欢,年轻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只有把戏唱在群众心坎上,才能吸引乡村观众,让戏曲在乡村真正留得下。”【批注5: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不同需求,安排演出计划,采集民间故事,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创排现代戏曲作品。】

9】每次演出前,花鼓戏团的演员都会给观众介绍一下剧目的内容、作者、创作背景等,一点一滴地为他们普及戏曲知识。对此,曹文君解释道:“除了要为乡村观众唱好戏,我们还要培养乡村观众,让他们了解戏曲、认识戏曲、喜欢戏曲。”【批注6:普及戏曲知识,培养乡村观众,让观众认识戏曲】

10】盛夏的一天,花鼓戏排练厅的温度接近40摄氏度,15岁的婷婷和20多个同龄的孩子,还在这里集中训练。他们是花鼓戏团与新民县职业高级中学联合创办的戏曲表演班的第一期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婷婷的一招一式已经颇有味道。听说要经常下农村演出,很辛苦,她不假思索地说:“我们本来都是农村里的孩子,所以去农村演出就是回家,并不会觉得辛苦。”“从乡村挖掘有潜力的孩子加以培养,以后再反哺乡村,乡村的戏曲才能得以持续。”曹文君说道。【批注7:创办表演班,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农村孩子,反哺乡村。】

11】“我们不仅仅是为乡村群众唱几场戏,更重要的是要‘种戏’。”张学敏说,“戏曲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回归民间,回归群众,才能在乡村留得住、传得开、唱得响。【批注8释义:戏曲的生存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回归民间,回归群众,才能在乡村留得住、传得开、唱得响。】

参考解析

“种戏”是指让戏曲在乡村扎根,需要尊重戏曲的生存发展规律,使其回归民间、回归群众。具体而言:一、让戏曲留得住。一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剧团开展“结对子、育骨干”活动,进行传帮带,提高民间团体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壮大队伍;二是创办表演班,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农村孩子,反哺乡村。二、让戏曲传的开。借助民间的生活礼仪,结合民间风俗和节庆文化开展戏曲演出,培育戏曲在乡村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三、让戏曲唱得响。制作节目单,发放调研问卷,汇总需求后安排演出。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不同需求,安排演出计划,采集民间故事,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创排现代戏曲作品。还普及戏曲知识,培养乡村观众,让观众认识戏曲。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