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文章写作方法论之立意找寻
谈到文章写作题,不禁让大家“闻之色变”,生怕考试中遇到,可往往“天不遂人愿”,越是怕什么,越是来什么。为了让大家掌握文章写作的基本技能,克服被其支配的“恐惧”,今天来学习文章的立意。
立意,即文章的主旨,又叫中心思想(或主题),是文章的基本观点。它是文章的“灵魂”,没了立意,或是立意不准,文章就会徒有其表,沦为偏题作文。在申论考试中,文章体裁是议论文,其立意也就是总分论点。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正确找寻议论文的立意。
第一步审清题干
一、确定题干给定的主题。申论的文章写作主要是话题作文,即给定一句话或一个词,要求围绕这句话、这个词,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来写文章。那我们需要根据题干这些信息,确定文章主题。【议论文中,主题就是中心论点,即总论点,有且只有一个。注:论点本质上是站在特定角度对话题的看法和观点,所以其必须是明确完整的句子!题干和材料也会有提示。】
二、围绕主题,结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补充讲解一下这三个角度的含义。
1、“是什么”角度(又称“内涵”角度)。即思考关于主题的具体解释或具体体现,尤其是主题中含有抽象概念时,可以从该角度切入。
例如,主题是“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抽象概念,如果从“是什么”角度出发,可以思考其具体表现或概念外延。中国精神可以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不难看出,主题和其概念外延之间是主从关系。
此时,即可得出一组总分论点。即:
总:弘扬中国精神
分: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注:“概念外延”就是就一特定概念所涉及的具体对象或实体的集合,是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动物”这个概念,其外延有熊、虎、豹……】
2、“为什么”角度(又称“意义”角度)。即思考关于主题的意义。
还以“弘扬中国精神”为例,从“为什么”角度出发,可以思考“为什么要弘扬中国精神”?即“弘扬中国精神的意义”。如,弘扬中国精神能传承中华文明、激励奋进创新、增强民族自信心。又可得出一组总分论点。即:
总:弘扬中国精神
分:弘扬中国精神能够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中国精神能够激励奋进创新。
弘扬中国精神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
本组总分论点中,分论点是从不同方面阐述为什么要“弘扬中国精神”,即“弘扬中国精神”的意义。
3、“怎么办”角度(又称“对策”角度)。是将主题当做总目标,思考关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措施。
仍以“弘扬中国精神”为例,从“怎么办”角度出发,可以思考“如何弘扬中国精神”?即把“弘扬中国精神”当成目标,寻找实现该目标的对策措施,还可以得到一套总分论点。
总:弘扬中国精神
分:弘扬中国精神需要讲好中国故事。
弘扬中国精神需要党员垂范坚定理想信念。
弘扬中国精神需要在全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组分论点中,分论点是从不同方面阐述“如何弘扬中国精神”,即“弘扬中国精神”的对策。
注:以上三个角度是针对主题的三种常用的切入角度,是确定文章主题后,帮我们找寻分论点用的。
第二步阅读材料
一方面,要明确材料的主题,判断材料主题与题干主题是否一致;另一方面,要寻找材料中关于主题的写作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看材料时,优先看出处则材料,其次看小题目未涉及的材料,最后看小题目做过的材料,一般而言,通过出处则材料就能得出写作主题,这个主题往往是贯穿所有材料的主线,其他材料通常是我们的写作素材。
下面根据所学方法,结合国省考真题来进行实操。
例如:请围绕划线句子“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立意明确,观点正确;(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4)1000~1200字。
01审清题干
本题的破题点就在于题干这句话——“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
为了确定主题思想,可采用关键词分析法。步骤如下:
1、抓关键词
本题中有四个关键词——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2、把握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仔细分析不难看出,“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都是围绕事者“事者”这个中心话题所展开的,并且是与之有关的对策(相当于“怎么办”这个角度)。所以这句话相当于站在“怎么办”这个角度发表了对“事者”这一话题的明确看法,所以我们能得出较为明确的主题思想,即:“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考虑到后面三个词是并列的关系,是分别从三个具体的方面阐述“事者”应当如何做。将其拆开,还能得出分论点。所以在只看题干的情况下,大致可以得出下面这组总分论点,即:
总: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分:事者,生于虑。
事者,成于务。
事者,失于傲。
本题通过题干就能得出大概的主题,主题是三个方面做法的集合体,分开也能得出分论点。但目前的论点还不够明确清晰,需要结合材料,明确其意思,搞清材料主题,并判定材料主题与题干主题是否一致(通常二者是一致的)。
02阅读材料
本题对应材料1,其主题与题干主题一致,也有对题干中这句话里关键词的解释,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即:
(材料节选)
《管子·乘马》言:“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虽说前路并非一片坦途,但要坚信的是,一往无前、永不止步,戒骄戒躁,从来都是成就伟大事业的最正确姿态。
通过该段不难得出:
“事者”——成就伟大事业
“生于虑”——产生于谋虑(这个解释主要出自材料1的前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一下完整材料)
“成于务”——成功于努力
“失于傲”——失败于骄傲
03确定立意
通过分析题干和材料,可以得出一组明确的总分论点。即:
总:伟大事业产生于谋虑,成功于努力,失败于骄傲。
分:伟大事业产生于谋虑。
伟大事业成功于努力。
伟大事业失败于骄傲。
本题的题干主题和材料主题都较为明确,且题干主题内部是关键词的有机组合,因而比较容易确定立意。
下面,我们再看一道难度高一点的题目
请深入理解“给定资料5”结尾划线句子“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1、审清题干
“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通过题干这句话我们也不难得出主题思想,即:向水学习,提高智慧和情操。
这个主题较为宏观、深奥,充满哲学色彩,无法直接通过题干得出分论点。
此时需要结合主题,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角度来思考
如:
向水学习什么,能提高智慧和情操?
为什么向水学习,能提高智慧和情操?
如何向水学习,提高智慧和情操?
2、结合思考角度来分析材料
材料5
老子说“上善若水”,最好的美丽善就如同水一样。水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在伟大的思想家眼中水还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哲学的本喻,是道德的载体,是智慧的展现。水,柔而能克刚,静而能映物,动而能变化,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有这么多的美德值得我们人类虚心地去学习和感悟,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材料中的核心句——“水,柔而能克刚,静而能映物,动而能变化,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启示我们所要学习的是水的美德,此时主题更加明确了,就是“静下心来学习水的美德,提高智慧和情操。”【这也就是中心论点,对应“是什么”角度】
关于水的美德具体有哪些,在此句中也能分析出,如:包容大度、甘于奉献、灵活变通,都是关于水的多种美德,又是并列的关系,可以直接当做分论点。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的一组总分论点为:
总:我们要静下心来学习水的美德,提高智慧和情操。
分:以水为师,学习水静而能映物的包容。
以水为师,学习水滋养万物而不争的奉献。
以水为师,学习水动而能变化的灵活。
注意:
①当题干给定的主题抽象、晦涩时,需结合材料明确其含义。
②因考试时间和文章篇幅有限,三个角度不需全都照顾到,可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来写。具体选用哪个得看题干和材料明确提供的有哪个,若三个角度都提供了,选择其中最容易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