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启示型综合分析题的渊源和技巧
在申论综合分析题目中有一种特殊题型——启示型综合分析题!难点在于材料看似简单,实则提炼书写较难,很多同学往往将其当作概括经验的题目去做,但在实际过程中得分并不高!为提高大家对于该题型的理解,本文通过分享启示型综合分析题的渊源、解题技巧、题目示范三个方面重塑你的认知,为你的考试加油助力!
一、题型渊源
“给定资料2”中,M农场的案例为新时代青年创业提供了哪些启示。这是我们事业单位考试曾经考过的题目,我们从中发现,题干经常较为喜欢描述案例,让你从中得出你的启示,那我们就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何为启示?启示,顾名思义,意思指看完某种事物后,又有了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在材料中往往会通过该事物的成功面或失败面让你得出启示,所以有的时候看似“概括经验”,有的时候看似“通过失败”反推“对策”,所以其是一个“四不像”,我们在方便大家学习中才将其放入“综合分析”章节,这便是启示型综合分析的渊源。
二、解题技巧
书写时呈现“总+分”逻辑关系。
答案示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遵循规律,坚持原样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一是要整体保护原有建筑物和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保持文化遗产的历史原貌。二是要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建筑与民俗文化综合体,再现民俗风情。三是统筹开发保护与发展,寓开发于保护之中,保护优先,实现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
通过看完该题答案,我们可以知道:第一点,第一句话是实写的“总”,该句子能够概括后面的具体要点;第二点,在语言表达中,更多是偏向对策的标题。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在考试中,如果能够在材料中发现一句话能够概括所有启示小点的,前置成为“实写”总括句,否则虚写“启示”即可,其次,语言的措辞表达更多是如何做。
三、题目示范
“给定资料2”中,M农场的案例为新时代青年创业提供了哪些启示。
材料节选:
今年年初,小李被评为省级杰出创业青年。颁奖礼上,小李说:“乡村振兴,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M农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新时代的创业者,一定要有社会担当,要做些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意义的事情。”
常规写法是:我们要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者和受益者,要有社会担当,要做些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意义的事情。
不对!因为题干中所描述是对“新时代青年创业的启示”,那我想请问大家,大家创业一定都会去乡村振兴吗?做好城市建设难道就不行吗?
校准后:担当社会责任。做国家战略的实践者和受益者,贡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创业梦想。
通过对启示分析的重点研究,大家可以看出在具体做题时要秉持两个理念:1.语言表达偏向对策。2.材料中的经验看是否符合题干的问法。相信大家在掌握方法后,以后对启示分析题型作答时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分数!
启示型综合分析题怎么答
一、题型认知。
命题方式:“结合一个案例/做法”谈启示。
例1.G县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信用村创建工作,请结合给定资料3谈谈龙台村的经验对这项工作有何启示。
例2.给定资料2中,从农场的案例为新时代青年创业提供了哪些启示?
例3.结合给定资料,谈谈黄大年的事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二、解题本质。
启示型综合分析的本质是通过分析材料中案例的做法,提炼经验教训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落实。
三、作答要求。
启示型综合分析题的常见要求包括“全面准确”“分析透彻”“观点明确”等。具体而言,“全面准确”就是找到的启示要尽可能的全面;“分析透彻”是要结合材料和实际进行分析再书写,切勿照搬做法;“观点明确”要求各位考生能够将核心启示前置,在写出具体的表达。
四、解题步骤。
按照审题、找点、加工、书写的步骤进行找点。
(一)审题。审题时重点需要关注作答的对象,主要为:给“某人/某事”带来的启示,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作答范围、字数、分值等常规要求。
例:给定资料2中,从农场的案例为新时代青年创业提供了哪些启示?
审题需要明确答题的结果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创业,得出的启示应该具有普适性。
(二)找点。回到给定资料,提炼经验教训并结合实际分析得出启示。
问题:冯晓亮三兄弟的案例为新时代青年创业提供了哪些启示?
说起东曲阳村的草莓种植,还得从冯晓亮、杨振华、王体锋三兄弟说起。兄弟三人都是80后,常年在北京、上海等地打工,十几年的打工辛酸,让他们一直有一个创业的梦想。近几年,随着村里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村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让兄弟三人萌生了在村里发展的想法。
启示:1.心怀梦想,坚持内心的梦想并付诸实际;2.抓住机遇,抓住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的东风。
(三)加工。提炼出材料的经验教训后,结合实际和自身储备写出核心启示,并将启示的具体要点进行展开书写。
(四)书写。核心启示。+具体启示有:启示1+具体展开;启示2+具体展开。启示3+具体展开。……其中核心启示结合题干要求可以适当调整。
以上是申论启示型综合分析题型的答题方法,各位考生还需要多加练习,用好招式,这样才能在考试中答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