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公务员考试申论名言佳句积累
社会治理篇
1.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2.文明是城市最美的名片,和谐是你我最高的追求。
3.优美的环境需要美好的心灵来呵护。
4.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5.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终评判者,最大受益者。
6.人民群众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学生。
7.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8.当今基层的问题愈发复杂,群众需求更新迭代,治理难度不断加深。
9.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10.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
文化篇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3.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
4.一个国家、民族的真正强大,绝不仅仅是物质的强大、经济的强大,必然也必须包括精神的强大、文化的强大、意识形态的强大。
5.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8.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9.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10.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明代杨继盛
2.“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视听》
3.“以弱胜强除了靠我们部队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勇敢精神而外,主要的就是靠了个‘大家想办法,人人出主意’的军事民主。”——贺龙同志
4.“纤微皆审谓之察。”——贾谊《新书·道术》
5.“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观色,而是要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众中吸取智慧的力量。”——毛泽东
6.“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7.“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8.“实践表明,只要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习近平
9.“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百姓心为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
10.“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习近平
危机意识篇
1.“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4.“遇险即欲避,安得皆通逵。”
5.“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
6.“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
7.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8.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9.“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
1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11.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阶段、战略要求和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
人民篇
1.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2.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4.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终评判者,最大受益者。
5.人民群众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学生。
6.当今基层的问题愈发复杂,群众需求更新迭代,治理难度不断加深。
7.“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8.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
9.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10.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特征
(1)快捷性。突破地域、时间约束,信息传输、经济往来更便捷。
(2)高渗透性。信息服务业向第一、第二产业扩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
(3)自我膨胀性。
(4)外部经济性。每个用户得到的产品效用与用户人数成正比。
(5)可持续性。杜绝传统工业对能源的消耗、生态环境的危害,实现可持续发展。
(6)直接性。经济组织结构扁平化,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联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面临困境
(1)信息基础设施有较大差距,信息化程度低。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信息化程度低。
(2)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管理信息系统落后。我国在资料收集、加工、整理及利用的各个环节存在许多不足,信息损失和失真严重。
(3)如何量化数字经济是一个难点。如何量化数字经济的规模是统计领域的雷区,且数字经济量化的范围难以界定。
(4)数字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足,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数字经济的需要。既掌握数字化信息技术,又能进行商业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存在很大缺口。
(5)数字经济带来的法律困惑增多。信息通讯服务、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立法不够细致专业。
三、对策措施
(1)强化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作用,推进数字经济新体制运行。政府需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加以正确的引导,加强数字经济立法,健全法制,规范市场秩序,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进行综合调控。
(2)推进国家信息通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本着统筹规划、联合建设、统一标准、专通结合的方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3)发挥公民潜能,使数字经济的知识和技术大众化、广泛化。
(4)加强创新,推进现代化数字经济发展。
(5)注重联合,形成开放的国内外数字经济联合体系。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培育更多新的合作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更加强大的新动能。
(6)企业积极参与,发挥其主力军作用。企业要利用数字化信息和数字技术来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获取竞争优势。
(7)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强化数字人才教育、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打造一批观念新、创新能力强、能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公共服务篇
1.要把提高发展平衡性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2.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
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4.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5.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7.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8.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历史观
1.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教科书。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3.大历史观是正确看待历史发展的科学历史观,是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思想方法,有着深刻哲学意蕴。
4.深刻认识和把握大历史观的哲学意蕴,有助于保持历史清醒、强化历史自觉、增加历史自信,以历史主动精神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和当今世界发展大势。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
6.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7.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系统观念”、“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重要思想,都是运用大历史观观察事物和把握问题的典范,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
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
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进步大潮滚滚向前,世界经济时有波折起伏,但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尽管出现了很多逆流、险滩,但经济全球化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
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用大历史观考察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坚持大历史观,能够为分析历史演变机理、探究历史发展规律提供方法论指导。
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