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指导:如何确定立意和框架
抓“结构本质”搭“文章框架”
俗话说:“得申论者得公考”,申论在公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而文章写作在申论中的分值占据半壁江山,学好文章写作无疑就成了公考中的重中之重。一篇好的申论文章,夺得高分的要义是“逻辑清晰、有血有肉”。其中,确定好文章的结构,相当于搭好了“骨架”,接下来就是填充“血肉”,把适合文章的素材放到对应的位置。文章的结构清晰,阅卷人在阅读文章时省时省力,也容易体现出逻辑性,自然是高分的首要前提。在本文重点对文章结构的写作思路做出讨论。
一、掌握结构搭好框架
对于申论文章而言,可以采用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因为考生备考时间短,考试时间紧张,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很难在短时间内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思路,所以形成一套熟悉而又有个性化的写作架构是十分有必要的。常见的申论文章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五段三分
顾名思义,“五段三分”的意思是:五个自然段,三个分论点。这是最常见、较推荐的一种文章结构,适用于大多数申论文章的写作。
第一段:开头(150字左右)
第二、三、四段:分论点论证(三个分论点:平均250字左右)
第五段:结尾(100-150字左右)
如果作文题干没有特殊要求,那么五段三分,无论从三个分论点的论证难度,还是字数安排,或者是阅卷思路的清晰度上来说,都是比较适合申论作文写作的。
(二)六段三分
同样道理,“六段三分”的意思是:六个自然段,三个分论点。这是五段三分基础上的变形,五段三分加上一个过渡段,即成为六段三分。
第一段:开头(150字左右)
第二段:过渡(100字左右)
第三、四、五段:分论点论证(三个分论点:平均200字左右)
第六段:结尾(100-150字左右)
关于过渡段,如果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想写是可以的,写得好可以增加文章的亮点。但如果写作一般或者是写作基础较弱的同学则不建议写,因为这既有可能破坏文章整体结构,也有可能和后面分论点的论证内容产生雷同,显得内容重复啰嗦。
过渡段的写作思路:首先是书写的位置,它既可以写在开头的后面,也可以写在结尾的前面。其次,在内容上,如果写在文章的开头的后面,它起到的作用是解释说明和转折递进。
解释说明:在开头亮明观点,过渡段可以对开头的内容进行进一步阐述,整体上第一段较宏观,第二段较详细。
转折递进:即开头讲正面信息,接着谈问题等负面信息,然后分析,亮明观点。
过渡段也可以写到文章结尾的前面,在结尾宏观总结、收束全文之前,进行一个具体的总结。角度较小,侧重讲关系或对策。
其实,如果想写过渡段,相比之下,更建议写在开头的后面,作为第二段。
(三)四段二分
“四段二分”,即四个自然段,两个分论点。这种写法适合题干有两个关键词的思辨型文章,例如“保护与开发”“管理与服务”“简”与“繁”“有”与“无”……基本的写法为:
第一段:开头-过渡段(论述A与B关系,200字左右)
第二段:分论点论证(分论点:从A的角度阐述B,250字左右)
第三段:分论点论证(分论点:从B的角度阐述A,250字左右)
第四段:结尾(A与B辩证统一,200字左右)
此时,如果认为两个分论点写作时字数压力大,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个变形,即在开头下一段或结尾前一段增加过渡段。
例:(管理与服务)
如果管理者缺乏为被管理者服务的意识,单纯依靠强制管理手段发号施令,就不能深入实际、科学研判。长此以往,就会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而如果服务者只追求被服务者满意而缺乏管理意识,就会出现主次不分、轻重混乱,容易在遇到问题时不敢动真碰硬,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不能为了服务而服务,也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应将实际需求和目标需求有机结合,从“局部思维、个体最优”向“全局思维、整体最优”转变。
二、高效备考从容应战题
在了解到申论文章的基本框架之后,你一定是摩拳擦掌地想动笔试试了吧?然而,当你开始写的时候,或许又会觉得,下笔时“似有万语千言”却不知从何写起。草草写了几句,可能又觉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在备考初期,这些问题都很正常,只要你目标明确,坚持不懈,拥有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将困难各个击破,取得最终的胜利。
申论文章写作难点突破——立意篇
“千古文章意为上,文以境界意为高”,写好申论文章就要立好意。精准确定文章立意一直是文章写作的重难点,大多数同学在备考作文时都特别关注自己的文章逻辑怎么样?文采怎么样?……一提到备考文章写作就潜意识地认为是“背诵素材”“积累知识”“学习模板”……这种备考当然没有错,但是却无异于空中盖楼阁,而楼阁的根基就是文章的“立意”,“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写文章第一步还是要夯实基础,写好立意!
什么是文章立意?通俗点讲就是一篇文章的文意,更直白地讲,就是一篇议论文的标题、总论点、分论点。如何为文章立好意,成为很多考生学习文章写作的第一步。接下来,将站在考生角度,手把手教大家“立好意”,让文章赢在起跑线!
文章写作常见的确定文章立意的方式分为“题干点睛法”和“材料分析法”两类,顾名思义,“题干点睛法”就是根据题干确定文章的立意;材料分析法是根据具体的材料确定文章的立意;
一、题干点睛法:根据题干中关键词确定文章总分论点题
例如:“给定资料1”中说:“航船乘风破浪,航程行稳致远”。“给定资料4”中说“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稳步前行,离不开时机的分析和形势的估量”。请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解析:
(1)关键词1是“航船乘风破浪,航程行稳致远”
(2)关键词2是“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稳步前行”
(3)关键词3是“时机的分析”
(4)关键词4是“形势的估量”
通过题干梳理出以上4个关键词,且其中关键词2,即“中国经济发展稳步前行”为核心词,其他三个词语都围绕该词语展开,可得知本篇文章可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角度1谈“中国经济稳步前行”与“乘风破浪”的关系;角度2谈“中国经济稳步前行”与“分析时机”的关系;角度3谈“中国经济稳步前行”与“估量形势”的关系。由此可得出该篇文章的分论点:
分论点1:经济稳步前行需要乘风破浪的气势;(克服困难)
分论点2:经济稳步前行需要分析时机的智慧;(现在情况)
分论点3:经济稳步前行需要估量形势的能力;(未来发展)
二、材料分析法:根据材料确定文章分论点
例题:请围绕“给定资料5”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文件精神,以“赶考精神”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1)关注关键性材料(连续出现3个或者3个以上表示并列、递进关系的词语小短句);
分1:弘扬赶考精神需牢记赶考之“心”,坚持以民为本,为人民谋幸福;
分2:弘扬赶考精神需夯实赶考之“志”,共建和谐社会,为社会谋发展;
分3:弘扬赶考精神需赓续赶考之“行”,筑牢党建基石,为国家谋富强;
(2)关注全部材料,概括得出分论点;
资料1:赶考精神——维护百姓利益
资料2:井冈山精神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资料3:铁人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资料4:新时代要有担当精神
资料5:总结性段落
由以上材料可得出具体分论点:
第一组:
分论点1:传承赶考精神贵在精准把握内涵;
分论点2:传承赶考精神重在创新弘扬方式;
分论点3:传承赶考精神意在激发担当作为;
第二组:
分论点1:赶考精神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
分论点2:赶考精神是审时度势、敢于担当的精神;
分论点3:赶考精神是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的精神;
第三组:
分论点1:弘扬赶考精神需坚定理想信念;
分论点2:弘扬赶考精神需强化责任担当;
分论点3:弘扬赶考精神需敢于开拓创新。
搬开写作“绊脚石”打掉申论备考“拦路虎”
文章写作一直以来都被考生视为申论备考路上的“拦路虎”,一方面难以从大量材料中寻找到“最佳”立意,另一方面文章思路混乱,写作没有章法。基于此,就来跟大家聊一聊申论写作的那些事儿。
如果将一篇文章比喻成一个人,那么立意(中心思想)则是人的“灵魂”,分论点就是人的“骨架”,论证就是人的“血肉”,只有具备这三点,才算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一、立意——“灵魂”
俗话说“千古文章意为高”,如《离骚》表现了屈原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陋室铭》表达了刘禹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是有了如此深远的思想境界,他们的文章才被后人所吟诵,并用来育人。所以,准确定位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下面来学习方法吧!
1.文章的呈现:总分论点=主题+角度(对策、意义、含义)
学习方法前先了解文章是如何呈现出来的。
2.题干点睛
拆分关键词,得到主题词;
确定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主题+角度=总论点/分论点
3.材料制胜
(1)厘清顺序是首要:出处段材料--》出处则材料(详读)--》未使用材料(详读)--》小题材料(略读);
(2)抓住重点是关键:围绕题干主题词回到材料找角度,确定文章总分论点;
(3)掌握方法是核心:
【词】权威人士讲话、政策文件内容、对策词(要、应)、影响词(有利于、重要意义)
【句】首句(总领全文)、尾句(总结全文)、中心句(承上启下)
【段】总分、分总、转折、递进、因果
二、结构——“骨架”题
在这一部分,考生的思维大多还停留在高考阶段,写三段式的文章,要么头重脚轻,要么以“大肚婆”的形式呈现;更有甚者随意分段,毫无章法,导致结构混乱,不能清晰表明观点。这些都不是一篇文章应有的结构,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满足两点,一是“完整”,做到有头有尾,这也是阅卷者第一眼要看的;二是“匀称”,以“橄榄球”的形状呈现,两头尖,中间圆。如:五段三分/五段两分/六段三分。
三、具体写作——“血肉”
做到前面两步基本上已经完成一半了,接下来就是往骨架里填充血肉,让其能够自由行走。
1.开头:开头的目的是引出话题,所以可以采用“背景、问题、案例、现状”等方式来引出,如:引出话题(背景、问题、案例、现状……)+分析+亮明观点。
2.论证:论证是为了让观点更有说服性,所以可以采用“例证+理证”的方式,如:分论点+(过渡)+例证&理证+分析+总结观点。
3.结尾:结尾是为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可以“重申分论点”来回扣观点,如:阐述背景+重申分论点+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