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最新热点资讯
堵住电信网络犯罪的门路 “睡眠账户”将被加速清理
进入7月份,全国又有多家银行对长期不动的个人账户开启了清理工作,即清理“睡眠账户”。实际上,自2020年10月,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断卡”行动以来,银行业已陆续着手清理“睡眠账户”,以更好地保障持卡人合法权益。
何为“睡眠账户”?为何要清理“睡眠账户”?清理是否意味着直接销户?若被清理后还想使用,持卡人如何恢复账户功能?
何为“睡眠账户”
作为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银行账户在企业、个人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其开立数量也一直呈上升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全国共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27.79亿户,较上季度末增加3.18亿户,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达9.05户。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乏“睡眠账户”。经济日报记者根据多家银行发布的公告发现,所谓“睡眠账户”,多指那些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未发生客户主动交易,账户余额为零,且未签订信用卡、个人贷款还款及其他代收代付协议的账户。
除了以上类型,“睡眠账户”通常还指那些“存量异常账户”。根据央行发布的《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16年12月1日起,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已开立Ⅰ类户需再新开户的,应当开立Ⅱ类户或Ⅲ类户。
其中,Ⅰ类户有实体卡或存折,主要用于现金存取、大额转账、大额消费、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等;Ⅱ类户、Ⅲ类户没有实体卡,属于电子账户,在已有的Ⅰ类户基础上增设,Ⅱ类户主要用于个人日常刷卡消费、网络购物、网络缴费等,还可以购买开户银行的投资理财产品,Ⅲ类户主要用于金额较小、频次较高的交易,尤其适用于移动支付业务。
针对此前已在同一家银行开立多个Ⅰ类户的情况,监管部门提出,银行应当对同一存款人开户数量较多的情况进行摸排清理,要求存款人作出说明,核实其开户的合理性;如果无法核实,银行应当引导存款人撤销或归并账户,或者降低账户类别,例如将Ⅰ类户降为Ⅱ类户等。
例如,中国邮储银行已逐步、分批对同一客户名下个人结算账户超标准数量进行清理,标准为Ⅰ类户1个、Ⅱ类户5个、Ⅲ类户5个。“如果您的账户存在上述情况,请您本人持有效实名证件,尽快到我行任意网点进行合理性登记、降级以及销户处理。”邮储银行相关负责人说,逾期未清理的账户,该行将限制金融服务。
“清理”并非“销户”
如果个人“睡眠账户”已被清理,是否意味着该账户被彻底销户、不能再使用?并非如此。记者发现,除部分银行在公告中明确表示“销户”,多家银行的“清理”工作实际上只是限制了该账户的部分金融服务功能。
中国农业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于2021年3月10日起开展个人长期不动户的销户清理工作,用户可在3月10日前持有效身份证件到该行的营业网点办理激活手续,如未在此前对符合销户清理条件的借记卡进行激活,该行将对清理范围内的个人借记卡进行销户。
中国工商银行则在公告中表示,如果某“睡眠账户”被清理,其账户功能将被调整为非柜面业务只收不付。
值得注意的是,销户、限制交易的账户并不包括以下类型。一是政策类账户,如金融社保卡、军人保障卡、武警军人保障卡、退役军人拥军优抚卡、公积金联名卡等;二是特色账户,如理财金账户卡、财富理财金卡等。
“如果您的账户在清理范围内,但是您希望继续使用,要在清理工作正式开始前完成一笔动账交易,用于激活账户。”工行相关负责人说,动账交易包括存取款、汇入汇出、转账、消费、缴费等主动动账交易,但不包括结息、查询、司法冻结、司法扣划等非客户主动发起的动账交易。
该负责人还表示,如果逾期未激活,工行将把该账户的功能调整为非柜面业务只收不付,若用户需要继续使用该账户,可以去银行的营业网点核验身份,然后恢复账户功能。
但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各家银行均已通过多种方式对持卡人进行了提前通知,如网站公示、向持卡人发送短信等,但仍有部分受访持卡人表示自己对此“不知情”,或者未仔细阅读相关信息。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为减少银行、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建议银行可增加电话通知这一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另一方面,持卡人也应该养成定期盘点、查看银行账户的习惯,增加风险管理意识,以防自己长期不使用的账户被不法分子盗用。
有效防范电信诈骗
为何要开展“睡眠账户”清理工作?核心原因是落实监管要求,积极响应“断卡”行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风险,保障个人账户的资金安全。
2020年10月,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开,部署全国“断卡”行动。公安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非法开办贩卖电话卡、银行卡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的重要根源,危害十分严重。
为此,要切实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严厉打击整治非法开办贩卖电话卡、银行卡违法犯罪,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态势,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在侦办电信网络违法案件的过程中,公安机关发现,不法分子往往通过账户买卖来获取个人银行账户,特别是长期闲置的“睡眠账户”,很容易为账户买卖提供可乘之机。
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出租、出借、出售、购买银行账户或者支付账户是违法犯罪行为,不仅影响单位或个人信用记录,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银行网点和支付机构来说,应加强对违法办卡、出租账户行为的识别和监控,采取措施减少出租、出售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行为的发生。
那么接下来,持卡人应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多家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应重点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妥善保管自己的银行卡及支付账户,切不可贪图小利而出售、出租银行卡,银行卡一旦丢失,应及时更改密码或挂失、补办。
第二,及时对持有账户进行分类处置并妥善保管。其中,对确实不再需要使用的银行卡或存折,应及时到银行办理销户,或者把一些主要用于网络支付、小额高频支付的Ⅰ类户降级为Ⅱ类户、Ⅲ类户,由此,既能够实现个人资金的集中管理,又可以防范网络支付风险。
关不掉的手机APP广告,该治
【核心阅读】
目前,某些手机APP广告难以关闭、侵犯隐私、诱导点击等问题屡禁不止,给手机用户带来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工信部等部门采取多种举措,督促企业依规整改。手机APP广告乱象带来哪些风险?如何治理乱象,更好保护用户权益?记者展开采访。
打开一些手机APP,便会遭遇弹窗广告,想关闭却找不到按钮;有些弹窗显示网络故障,点击查看后,却跳转到了广告页面;在某款电商APP上浏览过的商品,进入其他APP时竟反复收到同类商品的广告推送……手机APP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但随之出现的开屏弹窗广告也给用户带来了困扰。
针对用户反映强烈、投诉较多的手机APP诱导用户点击跳转、弹窗广告难以关闭等违规行为,近期,工信部进行了集中整治,督促企业重视用户诉求、按照要求整改。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手机APP开屏弹窗信息用户投诉举报数量环比下降50%,误导用户点击跳转第三方页面问题同比下降80%。
虚假信息诱导点击、滥采滥用个人信息,某些手机APP广告侵犯用户权益
“一打开某款出行APP,就弹出金融推广的窗口广告,关闭按钮看不清,费半天劲才找到。”在北京市海淀区工作的尹女士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APP不在少数,影响了使用体验。
尹女士的使用经历并非个案。来自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在对600款手机APP广告行为进行分析测试后,发现有58%会弹出广告,其中69.7%没有“关闭键”。
“手机APP用户权益保护,关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权介绍,从近来的用户投诉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手机APP广告乱象——
弹窗信息标识近于无形,手机广告关不掉、退不出。“多数手机APP在使用时会弹出广告,部分广告没有‘关闭键’,用户只能被动接受,无法自行关闭。”刘权说,还有部分广告的关闭入口选项设置隐蔽,关闭流程繁琐,用户难以发现,损害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页面以虚假信息诱导用户点击跳转。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信息安全部主任宁华说,部分APP在打开后会出现“内存已满,立即清理”“电池过热,立即降温”“拦截到木马,立即查杀”“您有百元话费补贴,请领取”等页面,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诱导用户点击,实则向用户推送未经审核的一些产品,甚至是违法内容,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
某些手机APP滥采滥用个人信息、侵犯消费者隐私。“当用户在一个手机APP中点击某类广告后,会在其他手机APP中接收到大量相同类型的广告,涉嫌侵犯用户隐私权。”刘权说。
“APP广告乱象损害了用户体验,破坏网络服务秩序,潜藏的风险不小。”宁华说,“某些手机APP违背用户意愿肆意下载安装或开启第三方应用或页面,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和隐私安全,必须加大力度治理。”
高额广告利润驱使、投放方式复杂多样,手机APP广告乱象需深入治理
2020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强调将加大监测监管力度,坚决遏制移动APP、自媒体账号等虚假违法广告多发、易发态势;
2020年10月,国家网信办针对手机APP弹窗广告乱象,出台了首批专项整治名单;
今年7月,工信部在持续开展的手机APP专项整治行动中,就APP开屏信息页面中存在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欺骗误导用户跳转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截至目前,68家互联网企业已按要求完成整改。
“整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互联网广告相关的多项规范性文件也已经发布,但有些手机APP呈现出‘问题频出—监管治理—安全平稳—再次复现’等特征,手机APP广告乱象仍然需要深入治理。”刘权说。
“广告投放是当前手机APP流量变现的主要方式。”宁华认为,“手机APP广告通常按照点击率、转化率进行计费结算,一些手机APP利用恶意推送等方式,提高广告展示次数、用户点击次数和下载安装次数,从而获得更高收益。”
某些手机APP常通过图片和视频设置“购买链接”,点击后直接跳转至其他平台购买页面,作为广告展示平台的此类手机APP往往借此逃避责任。刘权认为,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手机APP广告投放方式复杂多样,一些平台常利用不同技术手段强化广告设置。针对海量广告行为,监管方应加大甄别力度。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完善侵权救济机制,营造更安全的使用环境
“手机APP广告乱象涉嫌侵犯消费者隐私权、安全保障权、知情权。”刘权介绍,根据广告法第四十四条、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
针对手机APP广告乱象,有关专家表示,仍须从加强行政执法、完善救济机制等方面发力,不断加大对违规广告的整治力度。
“相关部门应积极利用技术手段,对基于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识别和广告投放的商业行为进行识别。”刘权说,相关部门应强化广告弹窗过滤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手机APP平台开发广告过滤及屏蔽工具,并为用户开启广告过滤功能的选项。
“目前,中国广告协会和中国互联网协会正联合业界企业共同制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启动屏广告行为规范》,引导两协会会员依法从事启动屏广告活动,保障用户正常使用手机APP,推动启动屏广告健康、规范发展。”中国互联网协会有关负责人说。
“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应推动完善手机APP广告侵权救济机制,建立、畅通用户投诉渠道,完善对被侵权消费者的救济服务。”有关专家认为,“针对因广告中虚假内容所引发的人身、财产安全风险,可积极探索消费者广告安全保险制度,做好消费者相关权益的保护。”
据介绍,工信部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手机APP广告专项整治往深里走、向实里去,强化提升用户感知,为广大群众营造更安全、更健康、更干净的手机APP使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