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行测言语理解题:别让惯性思维左右“推断下文题”
2025-04-19 07:47
来源:政华公考

行测言语理解题:别让惯性思维左右“推断下文题”

题型特征

很多考生在学习时会默认所有推断下文题都应当关注题干尾句,因为题干尾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这个方法对于大多数题目确实比较好用。但是有时我们也会遇到另外一些题目,会发现观察尾句无法得出答案,好像方案不适用了,那到底应该怎么做这种题型呢?

常见的提问方式: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不可能讲的是”

“下文可能/不可能阐述的内容是”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应该讲述的内容是”等。

接下来要做的并不是直接盲目看尾句,根据尾句内容继续阐述,而是要先关注整体行文,判断文段落脚点是否在尾句,如果落脚点确在尾句,则重点关注尾句,根据尾句推断下文;如果落脚点不在尾句,那就需要关注文段脉络进而推断下文,常见的重点不在尾句的文段类型多为整体文段是总分文段。那具体会以哪种形式出现呢,我们来看一道题吧!

例题

科技部、中宣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的写入引发非议,甚至被斥为宣传迷信和伪科学。提到“阴阳五行”,人们常会斥之为迷信或巫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其实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概念和思想缺乏理解,或者是带有偏见。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发明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是中国古代认识自然和社会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划时代的进步,可以与同时代古希腊的哲学理论相媲美。这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的神学和巫术,而是用“自然主义”的概念来认识自然世界。

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将“阴阳五行”视为迷信和伪科学的深层原因

B.“阴阳五行”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关系

C.“阴阳五行”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D.“天人合一”思想是科学而非迷信的理由

答案D【解析通过读问法判断题型,题干问“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由此可见这道题是推断下文题。分析文段,判断文段落脚点。文段首先指出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这三个思想写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发非议,甚至被斥为是“宣传迷信和伪科学”,接着通过“其实”这个转折词对前文进行反驳,指出三个思想中的第一个思想“阴阳五行”被斥为迷信是对该概念缺乏理解或带有偏见,并且后文还进行了阐释,介绍了其不是迷信而是科学的原因。这时可以发现,文段的落脚点不在尾句,而在文段第3句“其实”后面——解释了“阴阳五行”是科学而非迷信,此文段所在的文章应该为总分文段,按照行文逻辑,接下来后文应该对总句中其他两个思想“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分别进行解释,即说明它们不是迷信和伪科学而是科学的原因。D选项满足此义,故答案选择D。

通过这道题我们会发现,推断下文题也并不都是承接尾句进行推断,也需要关注行文逻辑,所以看到推断下文题的时候,可以适当留意文段是否为总分文段,比如前文提到多角度,后文只围绕其中一个或几个角度阐述,若不是大概率就是沿着尾句延续,重点关注尾句话题和内容即可。希望通过这节内容能够让各位考生对推断下文题这一题型有更深入的了解。

 

推断下文题不能只抓“尾巴”

在行测言语理解中,推断下文题虽然考查的数量不多,但整体难度也逐年增加,这就需要同学们在解题时掌握一定方法来准确解题。一般情况下,大家做这类题目的时候都习惯性依据尾句解题,但是总会出现有些题目做不对的现象。这是因为通过尾句只能解决部分题目,还有一些题型如果只关注尾句是没法正确地推断下文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关注整个题干的行文脉络,通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来选出正确选项。今天就通过一道例题来分析一下,如何通过行文脉络解出推断下文内容。

【例题】

规模化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农业发展是否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还值得商榷。美国多年的大农场生产方式已经证明,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会造成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被破坏,进而影响到粮食安全。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52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5%,更远低于美国的人均水平,所以美国的大农场模式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发展。同时,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科技还是经营管理方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现代化的“步子”骤然迈得太大,很有可能造成上下层“脱节”。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说的是:  

A.农业改革不应操之过急,而应稳扎稳打

B.发展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应吸取国外教训

C.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应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D.生产环节的脱节是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提出中国农业发展是否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值得商榷的问题,接着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美国大农场模式存在弊端,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有限,不一定适合大农场模式我国农业科技及经营管理方式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不宜“步子”迈得太大。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下文最有可能延续首句的问题,提出解决中国农业规模化问题的思路。C项的“量体裁衣、因地制宜”与此相符。A项未提到农业规模化发展问题,排除B项的“吸取国外教训”文段已有相关论述,不应在下文重复,排除D项把“瓶颈”归结于“生产环节的脱节”,与文意不符,排除。故本题选C。

通过上述例题可知,在做承接叙述题时,考生不仅要关注尾句话题一致,还要关注作者隐含的倾向和文段整体的行文。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根据题目设置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解题技巧。

 

下文推断快速找到话题

一、下文推断介绍

下文推断提问方式是:“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考查段落间的逻辑衔接能力。

1.判断话题落脚点

2.话题一致选答案

⑴提出问题下文:解决问题

⑵提出现象下文:阐释现象,或根据现象推出结论

⑶提出观点下文:论证观点

3.正确选项特征

⑴新旧结合,倾向一致

⑵文段中出现过的内容,不选

⑶尾句无法判断的时候,要联系全段内容

二、例题精讲

在人人皆可言教育的年代,猜疑与隔阂正在消解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教师,也算是一个清苦的职业。看似有寒暑假,实际上多数时间都用来备课、评课双休日,学校要承担各类社会考试工作日,课多人少,一人请假就可能影响教学进度。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倘若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轻则让教师心灰意冷,重则令名师远走高飞。

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如何消除社会对教师的猜疑与隔阂

B.涵养师道尊严的途径

C.造成社会对教师误解的原因

D.呼吁全社会尊重教师

【答案】B解析文段话题落在“倘若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轻则让教师心灰意冷,重则令名师远走高飞”。接下来应围绕“老师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一话题进行论述,且偏于对策,即如何让老师得到充分的尊重。对比选项,B项符合语境。

三、考点小结及易错点分析:

1.下文推断也叫结语推断,考查段落和段落的衔接。

2.大多数段落的衔接主要通过尾句的过渡句衔接,所以,尾句是解题关键,接下来的论述需紧密结合尾句的内容,即接下来的内容需和尾句的话题保持一致接下来的内容和尾句衔接后能够符合写作的行文逻辑,即行文脉络。

3.干扰项常常为原文已经论述的内容,或与文段话题落脚点无关联。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