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理解之推断下文题解题方法
在备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过程中,有个题型各位小伙伴应该并不陌生,就是推断下文题,它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今天就带大家来看一下言语理解中的一类小题型——推断下文题。
一、题目特征
对于题型的识别,一般从问法着手。常见问法为:“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说什么”、“作者接下来最不可能说什么”等,诸如此类。
二、常用解题思路
(1)行文分析法
通过问法可以看出,考生要接着文段已讲述内容继续叙述,需要满足话题一致的要求。那就需要我们通过分析行文脉络找准作者的写作思路来确定写作趋势,从而找出衔接最紧密的选项。比如下面这个例题:
【例1】河的两岸风光旖旎。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涛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漂浮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着重介绍的是( )
A.叙述“河神”野牛的传说
B.描写草原上的其他野生动物
C.描写位于河岸上自己的家乡
D.描写河另一岸的美丽风光
【答案】D【解析】分析可知,如果只关注尾句,就可能会误选A项或B项。分析行文可知,从文段末句入手较难解答,需要理清行文脉络。文段为总分结构,由“河的两岸风光旖旎,西岸……”可知,介绍完西岸风光后,接下来应该介绍东岸的风光,即D选项。A项文段已经论述,属于本文信息。B项“其他生物”不是论述重点。C项“自己的家乡”无法从文段找到相关信息,上下文无法衔接。故本题选D。
(2)尾句分析法
当然很多考生会想到,此时的尾句不再是“尾句”了,而是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所以常用的解题方法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关注尾句。也就是在保证话题一致的基础上,所选择选项要与尾句衔接恰当。比如下面这个例题:
【例2】目前我国的青光眼患者估计在2000万人左右,特别是原发性青光眼中的闭角型青光眼是危害我国中老年视觉健康的主要疾病。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视觉健康的致盲性眼病,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长期的高眼压可导致患者眼睛受到不可逆的永久损害,因此,了解青光眼的发病特点,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阐述的是:( )
A.青光眼是如何引起的
B.青光眼的具体症状
C.青光眼的检查内容
D.青光眼的治疗方法
【答案】B【解析】文段主要介绍了青光眼及其危害,末句通过“因此”得出结论,强调了解青光眼的发病特点,及早发现和治疗很重要。依据话题一致原则,下文应延续末句话题,具体介绍青光眼的发病特点。B项的“具体症状”与此相符。A项,青光眼的引起因素即病理性眼压增高,文段已提及,排除。C、D两项与“发病特点”的话题衔接不当,应在介绍具体症状之后再阐述,排除。故本题选B。
通过以上例题讲解就会发现,首句和尾句都可以当做解题的突破口,所以,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分析行文脉络,通过分析行文脉络确定写作趋势。当落脚点在尾句,那就重点关注尾句类型,比如是否提出了新话题、对策、问题等。
通过对上文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推断下文题已经有了大概的认识和理解。后续希望大家能够找出更多的此类题目进行针对性练习,趁热打铁,做到又快又准地解题。
行测片段阅读推断下文究竟应该看什么
片段阅读除了常考的主旨题和细节题之外,还有一些不起眼的“小题型”,因其考察频率较低,常被忽略,但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每个题目我们都不能放弃。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这些小题型中的一种——推断下文题。
通常我们做片段阅读会先根据题目问法来判断类型,推断下文题的常见问法有:
根据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不可能叙述的是什么:
以上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开头,这篇文章最有可能叙述的是什么:
根据问法不难发现,这类题目就是要我们根据已经给出的文字去揣摩接下来要讲什么,因而叫推断下文题。那这类题目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文段:
【文段】我们看物体时,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穿过瞳孔,再经过晶状体的折射,穿过玻璃体,最后汇聚到视网膜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物体了。但对于近视的人而言,来自物体的光线在达到视网膜之前就汇聚在一起了,所以看到的物体是模糊不清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角膜的曲率变了。目前传统的激光治疗近视的方法,就是将角膜雕刻成“眼镜”,虽能立竿见影且效果持久,但风险较高。无风险治疗近视,越来越被人所期待。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文段分析】通过快速阅读可以知道,文段先提到了人在看物体时的具体过程,接着叙述了近视的人是看不清的,然后提到目前传统的治疗近视的方法有风险,最后,尾句提出无风险治疗近视被期待。文段的叙述是为了尾句引出新的话题,即无风险治疗近视,故下文应围绕无风险治疗近视展开论述。
此时,有同学一定会说“推断下文很简单,只看尾句就可以了”。然而,所有的题目都如此吗,我们不妨再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是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人体总的来说是左右对称的,可是这种对称远远不是完全的,每个人左右手的粗细不一样,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更大或更圆。两个耳垂的形状也是不同,最明显的,就是每个人只有一个心脏,通常都在靠左的位置。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开头,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
A.弥补不对称缺憾的诸多方式
B.人生中的不完美也能转换为完美
C.不对称也能产生和谐与平衡的美感
D.人体之所以产生不对称现象的生理基础
【答案】C【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接着话题转为人体的不对称,根据行文分析,文段应是以“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为话题,后文以“人体的不对称”为例来论证“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由此可见,文章接下来应该围绕“不对称”与“美”展开。故本题选C。
通过这两道题目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我们在解推断下文题时,优先从尾句进行分析,尾句如果没有明确的提示信息,我们需要对整体行文进行分析,进一步推断后文内容。
题目虽小,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捐细流,无以成江海,每天进步一点点,总会看到那个耀眼的自己!
行测指点:推断下文题不能只抓“尾巴”
在行测言语理解中,推断下文题虽然考查的数量不多,但整体难度也逐年增加,这就需要同学们在解题时掌握一定方法来准确解题。一般情况下,大家做这类题目的时候都习惯性依据尾句解题,但是总会出现有些题目做不对的现象。这是因为通过尾句只能解决部分题目,还有一些题型如果只关注尾句是没法正确地推断下文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关注整个题干的行文脉络,通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来选出正确选项。今天就通过一道例题来分析一下,如何通过行文脉络解出推断下文内容。
【例题】规模化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农业发展是否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还值得商榷。美国多年的大农场生产方式已经证明,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会造成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被破坏,进而影响到粮食安全。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52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5%,更远低于美国的人均水平,所以美国的大农场模式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发展。同时,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科技还是经营管理方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现代化的“步子”骤然迈得太大,很有可能造成上下层“脱节”。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说的是:( )
A.农业改革不应操之过急,而应稳扎稳打
B.发展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应吸取国外教训
C.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应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D.生产环节的脱节是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提出中国农业发展是否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值得商榷的问题,接着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美国大农场模式存在弊端,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有限,不一定适合大农场模式;我国农业科技及经营管理方式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不宜“步子”迈得太大。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下文最有可能延续首句的问题,提出解决中国农业规模化问题的思路。C项的“量体裁衣、因地制宜”与此相符。A项未提到农业规模化发展问题,排除;B项的“吸取国外教训”文段已有相关论述,不应在下文重复,排除;D项把“瓶颈”归结于“生产环节的脱节”,与文意不符,排除。故本题选C。
通过上述例题可知,在做承接叙述题时,考生不仅要关注尾句话题一致,还要关注作者隐含的倾向和文段整体的行文。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根据题目设置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