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一、知识介绍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两组矛盾之间的运动构成了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更基本的。
生产力,体现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其包括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两个部分。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是不需要依附其他要件,可以单独存在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内容。以农民种地为例,农民是劳动者,锄头是劳动资料,土地是劳动对象。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是起到主导作用的。锄头、机器作为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被称为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封建时代农民用锄头耕地,今天农民用机器作业,这直接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又被合称为生产资料。本例中,生产资料包括土地、锄头、机器、耕牛等。生产力的非实体性要素则是要依附实体性要素而存在的,如科学技术,要依附在劳动资料上才能存在。
生产关系,体现的是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协作关系。它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产品分配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三个内容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在上述例子中,如果土地、耕牛等生产资料属于农民所有,那么农民在生产中就不需要依附于地主,所得粮食也不需要向地主交租。如果生产资料属于地主所有,则情况恰好相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作为生产关系的最主要内容,还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在封建时代,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公有制占据了主体地位。一定的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对生产力起到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在外出狩猎、采集时就必须进行协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部落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就形成了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此时,氏族公有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因此可以促进和解放生产力。所以,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由社会一定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被称为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被称为上层建筑。其中,意识形态的内容被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等;制度、组织和设施这部分内容被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监狱等。无论是观念上层建筑还是政治上层建筑都是具有阶级性的,它们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政权的统治,国家政权也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一定的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决定,并对经济基础起到反作用。比如,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就决定了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同时,中国的法律、道德、政党、军队等上层建筑倡导的是集体主义,都在维护人民的利益,也就是在巩固中国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所以,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二、例题展示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了国企的竞争力和活力,促进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这体现了?( )
A、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有能动的反作用
D、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答案】A【解析】国企变更了所有制形式,这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增强了国企的竞争力,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本题中未体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B、D不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作用,C选项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
三、考察形式
理解性题目,难度较大。在公共基础知识里面考察,重点是两组矛盾之间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