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阅读
“八一勋章”提名人选公示!
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中央军委将评选颁授“八一勋章”。按照中央军委统一部署,经军委机关各部门和各大单位党委提名推荐,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资格审查和考核,近日产生杜富国、钱七虎、聂海胜3名提名人选。公示时间为2022年6月27日至7月1日。
杜富国
杜富国,男,汉族,贵州湄潭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现任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一级上士。
他是忠诚使命、英勇无畏的排雷英雄。2015年6月,主动请缨参加中越边境扫雷任务,刻苦训练掌握10余种排雷方法,3年多累计进出雷场1000余次,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余起。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排雷作业时,面对一枚局部露出地面的加重手榴弹,他对同组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生死瞬间他扑向战友一侧,遮挡住爆炸冲击波和弹片,自己永远失去双手双眼。受伤后杜富国做了多次手术,全身留下近70处伤疤,但始终保持乐观心态和昂扬状态,坚持每天练习播音、成为战区陆军微信公众号播音员,担任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外辅导员,先后赴北京大学等军地单位宣讲30余次,讲述强军故事,激励更多新时代追梦人奋勇前行。荣立一等功1次,被评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自强模范。201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
钱七虎
钱七虎,男,汉族,江苏昆山人,1937年10月出生,1954年8月入伍,原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科技强军、为国铸盾的防护工程专家,是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上世纪60年代,他以优异成绩从国外军事工程学院毕业,怀揣许党报国的坚定信念,回国投身现代防护工程建设事业。50多年来,他勇攀科技高峰,建立从浅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护、从单体工程到工程体系防护、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防护等学术理论与技术体系,制定我国首部人防工程防护标准,创建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防护工程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退休后,仍活跃在国家战略防护工程建设前沿,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助贫困学生,捐款650万元支持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
聂海胜
聂海胜,男,汉族,湖北枣阳人,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现任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
他是矢志报国、三巡太空的英雄航天员。1998年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刻苦训练,圆满完成基础理论、专业技术、任务模拟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各项考核。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与同乘组航天员密切配合,实现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顺利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2021年6月,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57岁再上太空,圆满完成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任务,在轨驻留3个月,精心组织空间站两次出舱活动,有效检验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能力,实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成为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他一心只为飞天,始终用遨游太空的壮丽航迹书写对党的无限忠诚,是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无数奋斗者攀登者的代表。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2005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荣获“一级航天功勋奖章”。
驰而不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得知村民们发展林下经济,日子越过越好,总书记笑着对老乡们说:“扶贫和振兴要衔接上,这边是巩固扶贫成果,这边是迈出振兴第一步。”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的“琼山福稻”迎来丰收,农户们趁着晴好天气开镰收割。近年来,海南重点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打造农业品牌,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图为2022年5月21日,收割机在海南省海口市红旗镇墨桥村的稻田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程/摄
“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干部群众发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驰而不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压茬”部署脱贫之后的工作:
“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
“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
“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设立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适时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贵州的苗绣、蜡染;福建的茶、沙县小吃;广西的葡萄、螺蛳粉;河南的月季、艾草;青海的藏毯……几乎每次考察,总书记都要调研当地产业发展。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仓储基地和交易中心。近年来,当地重视中药材种质资源的采集、保护和研发,开展中药材新品种和野生品种的引进驯化、种质资源保护、优质种子种苗选育繁育等工作,为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遴选出品质佳、抗性好、效益高的品种。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陇西县中药材产业实现从“一粒种”到“一条链”的全产业发展,以高质量的“道地药材”品牌拓宽市场,打造集中药饮片、提取物、成药等为一体的产品加工产业链,建成数字赋能的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促进当地中药材市场繁荣发展。图为2022年6月10日,陇西药圃园的工作人员在组培室摆放中药材种苗培养瓶。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摄
产业连着就业,就业是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另一个关键——
“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把孩子教育培养好。”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乡村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推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广西桂林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的葡萄园。得知科技特派员在推动当地葡萄产业发展上起了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感叹,“我在福建时就抓科技特派员,现在全国都在推广。农业技术人员就是要下沉到农村基层来,就是去干具体的出实际成果的事情”。
近年来,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千名党员干部驻村驻企,为群众精准服务,为企业纾难解困,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形成“头雁先飞领飞、群雁跟飞齐飞”的社会氛围,推进了山区产业集群化发展。图为2022年5月17日,商州区润科绣球菌工厂化生产项目的员工在出菇车间检查绣球菌生长情况。该项目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带动周边群众增收。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老乡的生活环境是新生活的重要体现——
“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福建考察期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问诊把脉”。
农村厕所革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一环。在习近平总书记眼里,改厕这件“小事”联系着大民生,地方考察时在农户家要看,全国两会下团组共商国是时要问,并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说。
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22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11场,介绍新时代乡村振兴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夯实
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主要立足国内端牢端稳了中国人的饭碗。
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品种更加丰富多样。棉油糖胶稳定发展,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供给充裕。
品质持续优化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第二,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一是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
二是脱贫地区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每个脱贫县都打造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主导产业,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三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33项过渡期衔接政策出台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继续倾斜支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第三,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持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有3个数字很有代表性。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4%。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一批现代化灌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加快改变。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组建了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了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白羽肉鸡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科技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设施农业等机械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第四,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转型升级,休闲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
公共设施提档升级。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道路、宽带网络和学校医院等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善治乡村加快建设。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第五,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乡村发展释放新动能
把深化改革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一是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乡村振兴促进法》全面实施,建立起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各项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宅基地制度等重大改革,探索形成了一批成熟定型、管根本利长远的制度成果。
三是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全覆盖,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三个两”!让中国人端稳饭碗
2022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11场,介绍新时代乡村振兴有关情况。
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形成了新粮食安全观。十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重点就是“三个两”:
第一,大力实施“两藏”战略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
一是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将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落实到省、到县、到地块,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完善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保护好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二是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216个制种大县、区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设,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第二,着力调动农民和政府“两个积极性”
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让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有积极性。
一方面,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通过价格支持稳预期、收入补贴保成本、保险扩面降风险,经营服务增收益,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特别是这两年针对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的种粮成本增加,中央三次向实际种粮农民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
另一方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配套考核办法,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同时将年度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各省份,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义务共担、责任共扛。
第三,加力推进粮食生产“两化”
通过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提高粮食经营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推进服务社会化。加快建立主体多元、功能互补、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粮食生产统防统治、代耕代种、代收代储,将先进适用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导入小农户,培育95万多个农业社会化组织,服务面积近17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超过7800万户。
推进生产机械化。聚焦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机插机抛等薄弱环节,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