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迈向制造强国
无论是挖掘传统产业的潜力,还是激发新兴产业的活力,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环境,让更多高精尖特企业在千行百业冒头涌现,有利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制造强国。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加快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面向未来,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唯有创新,才能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指出“我国是制造大国,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殷殷关切、谆谆嘱托,为我们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指明了方向,鼓舞广大市场主体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在创新上勇于担当、笃行不怠。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创新激荡起澎湃动能,推动我国制造业稳步发展,不断积累新的竞争优势。
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世界首台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下线投产,标注重大装备制造实现新跨越;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照见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接近30%……回望过去十年,硬核的成就、喜人的数据,见证着制造强国建设的铿锵步履。这样的发展历程,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看外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增强供给体系韧性,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所在。看内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无论是挖掘传统产业的潜力,还是激发新兴产业的活力,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更重视自主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要瞄准企业这个创新主体,助力打造更多“隐形冠军”。聚焦产业技术基础补短板,突破技术封锁;深耕优势领域锻长板,练就“独门绝技”……实践证明,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是稳链强链的有生力量,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环境,让更多高精尖特企业在千行百业冒头涌现,有利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制造强国,让各领域各方面都能强起来。
行百里者半九十。从无到有、破旧立新的创新之路,注定道阻且长、充满激流险滩,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闯关夺隘的勇气。瞄准制造强国的目标,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必须“不畏浮云遮望眼”,抵御短期波动,矢志不移搞研发,在厚积薄发中赢得长远发展;必须“越是艰险越向前”,攻坚克难、冲破险阻,努力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创新才能自强,奋斗方能争先。今日之中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研发队伍、最多发明专利授权量,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善工业体系,正成为各种创新要素发挥集聚效应的广阔平台,发展潜力无限。奋进新征程,踔厉奋发、顽强进取,以自主创新扎实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我们一定能书写新的璀璨篇章,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人民日报》(2022年06月16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