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改革家
从古至今,中国的改革不曾停下,春秋战国时期尤为频繁,也涌现出多位杰出的改革家。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商鞅,还包括如管仲、李悝、赵武灵王等。
一、知识介绍
1.管仲改革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人,今安徽省颍上县,周穆王后代。他被后世誉为“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齐桓公支持下,于丞相任位内大兴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改革把富民放在首位,因为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正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富民则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管仲推行“均田分力”,把土地经过公开折算后租给农民,使其分户耕种。与“均田分力”相配套的是管仲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一律按土地好坏收税,打破了井田制中“公田”与“私田”的界限,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加剧了奴隶制度的瓦解。
同时他十分重视工商业,农、工、商各业必须同时兼顾。管仲坚持“以商兴国”、“以商立国”、“以商止战”的“重商主义”,即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扩大对外贸易,并以军事的威慑力维持均衡。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齐国工商业繁荣发达,依靠国家垄断商业及经营而致富成为强国。他还特别重视调节贫富差距。主张治理国家要贫富有度,如果人民的贫富差异过大会导致政治的腐败,司法的混乱,“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
此外,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旗号,打败侵燕的北戎,制止了狄人的侵袭,又举兵击败了兵力强盛的楚国。公元前651年在葵丘大会各国诸侯,周天子也派人前往,此次盟会称葵丘之盟,齐桓公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为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
2.李悝变法——中国变法之始
李悝,战国初期魏都安邑人,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被称为中国变法之始,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均受其影响。李悝的学生卫鞅在秦国发起著名的“商鞅变法”,所采用的“鼓励农功”、“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等一系列措施,无一不是以李悝的法家思想和他在魏国改革的实践经验为指导。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李悝汇集各国刑典,《法经》一书,影响深远。
李悝变法首先整顿吏治。他认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主张选贤任能,完全按照功劳和能力大小来选拔官吏,并且论功行赏。提出了“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淫民”即那些生活奢侈、为非作歹,而又无所作为、无能无德的世袭贵族,要求废止世袭贵族特权,取缔世袭贵族的封爵和俸禄,用于招揽人才。
经济上实行尽地力、平籴法。井田制要求将土地用沟、渠、道路(阡陌)分成井字形方田,李悝主张开辟这些沟、渠、道路,率先打破了原有田地之间的界限,鼓励自由开辟荒地,增加耕作面积。还将国家掌握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于一商人囤积居奇,任意抬高或降低粮食的价格,从中牟利。李悝改革了粮食征购制度,好年景时,政府要求农民在交完税和留足口粮之后,把余粮按定价售给政府。年景不好时,政府再将存粮以平价售给人民,稳定市场。
经过李悝变法,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形势稳固,魏国国富民强,国力大增。
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嬴姓赵氏,名雍,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后遭遇沙丘之乱,被包围达三个月,饿死在沙丘宫中,终年45岁。死后大臣追谥“武灵”,从他奠定赵国强盛之后赵国君主正式称王。
赵武灵王少年继位,在统治期间赵国发展达到鼎盛。之后正值壮年的赵武灵王为了专注于军国大事,把王位禅让给的儿子赵何赵惠文王,自己被尊称为“主父”。赵武灵王退位之后穿上胡服扮作胡人前往西北边境巡视。为了一探秦国的具体情况,甚至诈称使者入秦。
赵武灵王被认为是商鞅之后最伟大的变法改革者之一,建立华夏骑兵军团的先驱者。他在位期间,做的最为轰动、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即让赵国人学习胡人穿胡服和学习胡人的骑射功夫。这一套针对军事方向的改革,让赵国训练出了一批勇猛灵活的军队,战斗力十分强悍。“胡服骑射”事实上是为了对抗强秦,但骑兵开销远超步兵,需把赵国转型为农牧混合型经济,才能供养的起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因此赵国必须引进许多游牧民族的生活与组织方式。但当时“华夏文明观”已牢牢建立,“以夷变夏”遭到了赵国贵族激烈的反抗。
二、考察形式
本知识点为记忆型考点,需要考生注意日常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