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2022公共基础知识人文历史常识之年龄称谓
2022-02-08 06:32
来源:政华教育

2022公共基础知识人文历史常识之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年龄称谓是公共基础部分的重要人文常识,考查方法灵活多变。今天就古人对的年龄称谓做如下总结归纳:

1.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3.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4.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5.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6.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8.教数:9岁。

9.外傅:10岁,出外就学。

10.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11.古代年岁的别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2.舞勺:男子13岁。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13.豆蔻:女子13-14岁。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诗《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4.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5.舞象:男十五岁至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1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17.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18.而立:指30岁。称30岁为而立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19.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20.强壮指四十。《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21.知命:指50岁。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称50岁为知命之年

22.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23.古稀:指70岁。称70岁为古稀之年。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24.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25.耄耋:指80-90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26.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7.鲐背:指长寿老人,九十岁。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28.期颐:指百岁老人。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试题演练】(单选)对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中隐含的年龄是(   )。

A.121岁        B.131岁       C.141岁         D.151岁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年龄称谓的理解。古代,60岁称为花甲之年,70岁是古稀之年。题干中“花甲重逢”是指两个花甲年,共120岁,“三七岁月”是指21年,总共141岁。“古稀双庆”是指两个古稀年,共140岁,“多一度春秋”是指1岁,总共141岁。综上所述,对联中隐含的年龄是141岁,故本题选C选项。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