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字的相关知识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文化自信,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经上下五千年从来没有断过流,内化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而中华文化得以持续的重要载体——文字,大家又有多少了解呢?关于我们天天写、天天看、天天用的汉字来说,有哪几种字体,它们又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本篇文章就来聊一聊汉字的发展沿革。
在早期的原始社会,大家纯粹凭借记忆能力来记事,可事情繁杂、记忆能力有限,所以渐渐地,就出现了一种记事的方法——画画。发生什么,就在岩壁上画什么,这种技能一经解锁,就成为了人们主要交流方式之一,而为了让交流更加便捷,有些画不断简化,形成了符号并刻在了陶器上,这就是“陶符”。
到了商朝,由于当时的人们比较迷信,大事小事都要问问神的意见,就诞生了一种求神方式,把画刻在龟壳上,祈求神明的庇佑,而龟壳被烧裂后,就会发出“bu”的音效,所以这种方式被人们叫做占卜。人们又想,和神明交流,就要严肃点,不能大家各画各的没个准则,于是就有人把大家常用的图和符号定了一套规则,定好规则后的图符有走向、有笔锋,这就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因为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的甲骨文。
同时,商朝也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的时期,人们要记录什么事情,就刻在青铜器上,那时人们把青铜器叫做“金”,所以刻在“金”上的文字就被叫做金文。
到了周朝,虽然继承了原先商朝的文字,但对甲骨文、金文的制式并不满意,认为它们不够规范,于是诞生了一种新型字体——大篆。占卜用龟甲,记大事用青铜器,记点鸡毛蒜皮的日常,就用竹片吧,便宜便捷。写字这个技能也因此不再是上流人士的专属,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开始用文字记事了。
战国时期秦国在争霸的过程中,地盘不断变大,人多事也多,文字的发展就趋向简化,在统一六国之前就有了简化版的篆文——小篆,在秦完成统一之后,顺利成为了官方文字,并在全国推行,以便巩固统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书同文”。小篆虽然比大篆简洁,可写起来也是一堆曲线,弯弯绕绕不甚麻烦,于是负责抄写工作的人发明了新的简化字体,由于他们叫做隶人,所以他们发明的字体就叫隶书。
魏晋南北朝时,书法得到了很大发展。世人开始追捧工整的字体为诸多字体中的楷模,人称:楷体。但写楷书像爬,慢悠悠,人们就发明了另一种字体,像正经行走,又快又好认的行书,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第二和第三分别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
而发展到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的普及使字体的研究者、使用者不仅仅集中在书法家,还有印刷匠们,他们搞不懂行云流水、故作姿态,越规范越直观就越好,于是后来产生了一种新字体——宋体。
至此,汉字的几大字体基本形成,这些字体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将几千年代代相承的精、气、神,传承至今。
【试题练习】(单选)1.甲骨文最早是在哪种物品上发现的?( )
A.药材
B.竹简
C.墓碑
D.青铜器
【答案】A【解析】甲骨文最早是由清朝光绪年间的学者王懿荣在一味药材——龙骨上发现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