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汇总
每年涉案两百亿,车险欺诈成黑色产业链
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等地,一条车险欺诈黑色产业链暗流涌动。该条产业链以当地小修理厂为主体,第三方车损评估公司、代理律师等涉嫌参与,有的修理厂通过这种骗保伎俩竟一举扭亏为盈。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此类涉车险欺诈案件作案门槛低、隐蔽性强,可能在多地存在,亟须有关部门通过法律监督、行业整治等形成打击合力。
2020年上半年以来,绍兴地区多家保险公司向当地检察院反映,一些车损保险理赔存在诈骗嫌疑。
绍兴市人民检察院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检索,对该市近5年的800余份交通事故车损保险理赔纠纷民事裁判文书进行研判,通过汇总原告名录、调取当事人身份信息、报案记录等,初步认定部分汽修厂存在车险欺诈。具有虚假理赔嫌疑的案件达60余起,涉案金额超过1500万元。
检察机关发现,除了人为制造事故、利用高档车零件差价欺诈等传统手段外,在绍兴市越城区、上虞区等地,一些修车厂受利益驱使,还形成了产业化车险欺诈模式。
上虞区人民检察院一名检察官表示,当地一家涉案修理厂专盯高速公路事故车辆,将事故车第一时间拖至修理厂,以免费维修等幌子,说服车主办理理赔权转让手续,使自己成为保险权益实际受让人,再通过虚增维修费用、人为扩损、更换零件赚差价等手段牟利。
“在此过程中,修理厂恶意瞒骗,利用第一时间将车拖入修理厂、阻挠干扰定损等方式,刻意规避保险公司定损,直接走评估诉讼途径。而根据车损情况,此类案件法院一般会依据第三方评估结论,作出不利于保险公司的判决。”该检察官说,“由于在多起案件中评估公司和律师基本相同,因此我们怀疑实际上此类案件已形成以修理厂为主体,第三方评估公司、代理律师等涉嫌参与的一整条黑色产业链。”
上虞区人民检察院已经办理的一起案件显示,该区一名汽车修理厂员工利用这一模式进行车险欺诈,其个人从每一单骗保中抽成,而该修理厂同期利润也从15%上升到30%左右。通过评估起诉理赔的方式骗取保险金后,该修理厂扭亏为盈。
案件呈现三大特点
目前,经过检察机关调查,此类案件呈现分工明确体系化、诉讼方式合规化、作案手段隐蔽化等特点。
——黑色产业链呈现分工明确体系化。上虞区人民检察院一名检察官介绍,办理案件中发现,这一欺诈产业链已形成“拉业务——扩损——第三方不实评估——法院起诉获赔”一整套流程。由修理厂员工负责主要“业务”,第三方评估机构员工故意或在疏忽情况下做出有利于修理厂的不实评估,律师负责办理理赔权转让手续、起诉理赔等。“流程完整,手段娴熟,职业欺诈倾向明显。”
2019年,中国保险学会等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保险行业智能风控白皮书》就提到,近些年保险欺诈犯罪主体团体化,从以往的“个案偶发类”逐渐演变为“团伙蓄意类”。
——通过诉讼使非法牟利合规化。这类案件均利用评估起诉的方式进行欺诈。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保险公司现场勘察识破骗保;另一方面,通过诉讼方式,也间接使其非法牟利合规化,造成保险公司维权无门,用生效判决为其背书。
——作案手段隐蔽化。办案检察官表示,由于账目等储存于电脑中,极易被删除损毁,导致证据灭失。同时个人合法工资和涉嫌欺诈提成等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混同,所以使得一些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证据固定难、定罪量刑难等问题。
而且,作案过程中部分协同环节更加隐蔽。比如同一律师频繁、批量代理此类案件,同一评估机构参与第三方评估,这些主体明显涉嫌参与其中,但是根据现有证据无法追究其责任。
3、车险欺诈在保险欺诈中占比高达80%
尽管保险企业不断通过智能风控等提升防范欺诈能力,但欺诈仍然层出不穷。以车险欺诈为例,据保险业内不完全统计,就有摆放现场、二次碰撞、故意出险、虚报盗抢、驾驶员调包、重复索赔等几十种类型。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绍兴上虞等地的车险欺诈案件只是其中较新的模式,也只是车险欺诈的冰山一角。《2019年中国保险行业智能风控白皮书》显示,车险欺诈是保险欺诈的重灾区,在保险欺诈中占比高达80%,保守估计每年涉案金额高达200亿元。
由于保险企业间存在信息壁垒、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不畅,此类案件时有发生,但一般难以形成长效的行业治理。对此,办案检察机关建议从联合专项打击、打通数据进行黑名单管理、建立行业长效监管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斩断车险欺诈黑色产业链。
部分受访保险公司负责人呼吁,在一些地域范围内开展类案专项打击行动。通过严查一批违法犯罪案件,深挖背后的实际操纵者,打击职业欺诈利益链。
此外,一些检察官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保险行业数据的归集,加强监管和欺诈行为识别。公检法等机关可对原告、报案人、代理人出现频次较高的要素点,进行检索分析,识别异常诉讼,并探索建立职业骗保单位和人员名录等。同时,对保险公司自我防范机制、汽车配件定价机制、评估员鉴定人行为合法合规性问题,要进一步明确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责,形成长效共治。
管好这个东西,要下绣花功夫!
9月20日,北京通州一小区因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而引发火灾,造成5人死亡;7月18日,浙江杭州一辆电动自行车突然起火,一对父女被严重烧伤……近期频发的电动自行车燃爆事故,再次将城市电动自行车治理这一难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比起充电不当而引起燃爆,电动自行车“任性骑”引发的交通事故更为多见,且同样触目惊心。
过去我国是自行车大国,如今这种出行需求又投射到电动自行车上。数据显示,我国电动两轮、三轮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3亿,且仍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电动自行车凭借出行便捷、不怕拥堵、性价比高等显著优势,深受不少上班族和外卖、快递从业者的青睐。然而,不时出现电池自燃以及快速行驶导致交通事故等问题,让群众对其既爱又忧。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视之为洪水猛兽,出台一刀切式的严管政策,然而收效甚微。
电动自行车上路该不该管?当然该管,关键要善治,要管好。
长期以来,一些生产厂家无视国家对电动自行车重量与速度的标准要求,生产的不合格产品在马路上横冲直撞,成为“隐形的杀手”。不合格电池使用不当容易引发自燃,更是成为居民身边“不定时的炸弹”。根据相关部门的数据,全国每年约发生2000起电动车火灾,其中80%的火灾为充电时引发。
有人视交规如儿戏,闯红灯、逆行、快速在马路上穿行成为家常便饭。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通报的“2020年十大典型交通事故”中,有6起案例中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员死亡。漠视交规、我行我素,既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也是对他人人身安全的漠视。对此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必须严格管理。
如何严管?各地陆续出台了加强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的通告、通知、规范,里面许多条款都使用了“严禁”“禁止”“不得”等关键词,鲜有涉及保障电动自行车合法路权的条款。有的城市直接划定了电动自行车禁行区,还有的地方搞一刀切,一律禁止共享电动车在全域或市中心投放使用。
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关键在治本。应当加强源头管理,严格规范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销售,提高生产厂商的质量和安全意识。对于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不合规产品的厂家及销售商,要施以重罚。有人擅自增加电池容量,或将体积大、容量小的铅酸电池非法改装成体积小、容量大的锂电池。在改装过程中,整车电气线路的安全性能可能会遭到破坏,从而为电动自行车燃爆事故埋下伏笔。针对此,要加强监管,坚决杜绝非法改装行为。
与此同时,完善相关配套建设。最新公布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然而,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由于对小区配套建设集中存放和充电场所只是鼓励性的,多数小区不会积极进行电动自行车的基础设施建设。
以电动自行车上楼为例,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做类似危险的事情,之所以上楼无非是为了充电便利和防盗。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小区集中安全存放和充电配套到位,使居民的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规范城市电动自行车使用,需要提升政府的精细化治理能力。对于日常使用电动自行车出行的人群,基层部门可多渠道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醒。对于触犯交规屡次被罚的,加强身份识别,必要时借鉴针对汽车驾驶员的惩罚措施,要求集中统一学习,方可重新获得驾驶使用资格。
而对于送餐、送快递等经营性使用电动自行车的人群,除了要求车辆合规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可以探索与其所在单位联手,将交通违法行为与职业处罚挂钩,以增强警示效果。当然,前提是所在单位有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比如给外卖骑手送餐留足合理的时间。
只要城市多一些绣花式治理措施与耐心,综合施策,强化源头管理和配套保障,将群众的烦心事变成管理部门的心头事,就能够将电动自行车在千头万绪中管理好,实现电动自行车与城市的和谐共处,让城市更有温度。我们看到,有的城市有众多电动自行车安全行驶在路上,与其他交通方式并行不悖。还有的城市对共享电单车温柔以待,真正将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记在心上。这正是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与治理智慧的体现。
推进全球交通合作,总书记提出五点倡议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
2021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总书记指出,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给世界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严重挑战;我们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推进全球交通合作,书写基础设施联通、贸易投资畅通、文明交融沟通的新篇章。
2021年10月1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主旨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彬/摄
坚持开放联动,推进互联互通
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各国只有开放包容、互联互通,才能相互助力、互利共赢。
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搞歧视性、排他性规则和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要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
坚持共同发展,促进公平普惠
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贫富差距恶化,南北鸿沟扩大。只有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才能够为人类共同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要发挥交通先行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交通投入,让贫困地区经济民生因路而兴。
要加强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为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支持,促进共同繁荣。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技术支撑。
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低碳
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
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
当今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利益交融前所未有。
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集众智、汇众力,动员全球资源,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全球发展。
要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围绕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面推进减贫、卫生、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