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阅读的解题技巧
行测片段阅读:“主题词”不能忘
行测片段阅读是国考、省考常考的一种题型,题量多、阅读量大,不少考生对其“望而生畏”。但其实,片段阅读有一定的技巧性。比如,分析文段时,可以关注文段讨论的核心话题,也就是文段的主题词。因为正确选项肯定会涉及到文段的主题词,那么考生根据主题词就可以排除一些干扰项了。带大家来看一个文段:
【例1】法国人谈起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国文学,总忍不住用一种轻蔑的口吻说:“你们喜欢《茶花女》。”在法国人眼里,喜欢大仲马还算有些品味,毕竟他有一部《基督山伯爵》,有《三个火枪手》。小仲马有什么呢?只不过写了一个交际花而已。法国文学是法国人的骄傲,在世界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喜欢《茶花女》,显而易见是对法国文学的不尊重。《茶花女》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当时正赶上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着胡乱看小说。“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
阅读文段不难发现,文段都是在围绕《茶花女》展开讨论。所以,正确选项也应该提到《茶花女》,找到题干了主题词了,我们来看看这个文段的选项:( )
A.《茶花女》在中国的流行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B.对文学作品的喜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味
C.评价文学作品要结合其诞生的时代背景
D.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文学审美观存在区别
【解析】A。不难发现选项中提到《茶花女》的只有A项,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也就是A。所以,通过主题词可以帮助考生快速排除干扰项。我们再来看一道例题。
【例2】公共危机舆论管理中,柔性同刚性之间既存在矛盾,又相互借鉴,刚性需要柔性来填充,柔性需要刚性做支撑。形象地说,刚性是骨架,柔性是血肉。倡导柔性管理,不是全盘否定刚性管理的价值,而是要弥补其过于刻板、缺乏弹性等方面的不足。《周易》中说,“刚柔相推,崇德广业”。在公共危机舆论柔性管理实践中,“刚”与“柔”的交汇融通,彰显出独特的价值。
上面语段强调了:
A.公共危机舆论刚性管理的独特价值
B.公共危机舆论柔性管理的独特价值
C.公共危机舆论刚性管理的不足
D.公共危机舆论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结合
【解析】D。通过这道例题不难发现,题干都是在围绕“柔性”和“刚性”展开论述,选项同时提到这两个话题的,只有D项!
通过以上两道题例题,不难发现主题词,可以帮助考生快速得出答案,提高解题速度!
行测言语理解巧解主旨题——读懂转折词
作为行测考试中的重点题型,主旨题应当成为每位考生的稳定得分点。但是,主旨题怎么才算“过关”了呢?整体来说,就是既要做得对——精准把握文段主旨,又要做得快——快速定位重点内容。因此,掌握题干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对于考生提高阅读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带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类非常重要的逻辑词——转折词。
转折词,就是一类表达事物转变、变化的词,如“虽然……但是……”“然而”“却”等典型的转折连词,还有“事实上”“实际上”“与……不同”等表达转折含义的词。掌握转折词在题干中的作用,对于考生判断文段重点是很有帮助的。
接下来就结合具体的题目来总结转折词的作用。
【例1】文学走进互联网,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平民化开放视野;网络上自由、兼容和共享的虚拟空间,打破了精英写作对文学话语权的垄断,为愿意上网创作的网民提供了“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机会。这种“新民间文学”,标志着文学话语权向民间回归。尽管如此,网络写作仍然不能与“人民写作”相提并论,因为文学的“人民写作”并不取决于传媒的公共性和参与的广泛性,而取决于这种文学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和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审美品格。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大众化是未来文学发展的趋势
B.文学创作应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取向
C.网络写作为普通人提供了平等的话语权
D.平民化的网络文学不能等同于“人民写作”
【解析】D。题干前两句话表明,文学走进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创作机会,民间也有了文学上的话语权。第三句话由“尽管如此”转折前文中网络文学的价值并告诉我们,网络写作不能和人民写作相比,并且解释了原因——文学的人民写作与传媒的公共性和参与广泛性无关。因此,网络写作不能和人民写作相比,就是文段的主要内容。A项强调大众化是趋势,文段未涉及,排除;B项强调文学创作要坚持人民性,而文段的主要内容是网络写作不能和人民写作相比,排除;C项内容虽然能够从前两句中得出,但并非题干主要内容,排除;D项是对文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故本题答案选D。
在本题中,转折词“尽管如此”起到了转换话题内容的作用,此时转折前面提到的网络文学的价值,只是为引出作者观点,真正的重点是转折后的内容。因此,转折词的第一种作用就是实现话题内容的转换,此时转折后即为重点内容。
【例2】如果仅从文物价值来看,纸质版的古籍文献的确不适宜大规模地向读者开放,否则,因为频繁翻阅以及由此带来的细菌侵入,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它们的保存。但如果从史料价值来看,它却本应该向社会开放,因为只有这样,古籍的文献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学术研究也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古籍文献:
A.需要民众参与研究
B.保护技术有待提高
C.是否开放是一个难题
D.文物属性更应受到重视
【解析】C。题干第一句话表明,文物价值来看纸质版的古籍文献不适宜大规模向读者开放,因为会影响保存。紧接着通过“但”转折后表明,史料价值来看纸质版的古籍文献应该向大众开放,因为有助于发挥其学术价值。既然开放和不开放都有其合理性,故是否开放确实没有定论,故本题答案选C。A、B、D三项的内容文段都未涉及,故排除。
在本题中,转折词前后对比的是两个客观事实——文物价值上的不该开放和史料价值上的应该开放,都是合理的,因此不能只认为转折词前或者后是重点,而是要综合前后整体看待。因此,转折词的第二种作用就是,并列两种相反的客观事实,此时文段的重点需要兼顾全文进行概括和总结。
通过这两道题,相信大家可以对转折词的作用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虽然转折词后面是重点的情况更多,但是各位考生在做题的时候切忌盲目“迷信”这种作用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也应当熟悉转折词的其他作用,就题论题,抓住句间关系,才能够有的放矢,保证做题的正确率和效率。
行测排序题如何“拨乱反正”
在行测考试当中,有一种题型相信大家都非常地熟悉,题干给我们几句打乱后的句子,需要我们选出正确的顺序,这类题相信大家小学语文便有接触过,可是小学的排序题目无非就是时间或者事情发展顺序,句子短,逻辑强,不难得出答案,可是在公考当中,却成了很多同学的拦路虎,这是因为大家对排序题目有一定的误解,慢慢道来。
第一,一般来讲,排序题目都是6个乱序的句子,那么也就意味着有A66种也就是720种排列方式,我们基本上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在90秒的时间当中排出正确的顺序,但是呢,我们选项已经把720种可能性给我们缩小到了4种,所以这里一定要明确,排序题目并不要求我们自己排出正确的顺序,更重要的是如何排除掉3个错误选项,从而锁定正确选项,所以这里我们一定要结合选项来整体全面地考虑。
第二,在进行选项排除时,切忌把每个选项的顺序都带入去读,这样既浪费时间,每个选项好像也都有道理,到头来纠结一番,还是做无用功。
那咱们纠正了几个错误后,一起来看下究竟该如何正确解题呢?
首先观察选项的首句,有明显不能做首句的选项我们可以直接排除,比如说,①有指代词且指代不明的句子,②关联词后半段开头的句子,比如但是,也,就......③以总结词开头的句子,比如所以,总之,因此......
首句用完之后,再去观察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①通过指代词迅速确定其指代对象是谁,从而去确定两句话的先后顺序②通过关联词能够锁定两句话的先后顺序③两句话反复提及同一个专业概念,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便是紧挨在一块的。接下来通过题目来讲解一下具体的意思。
【例1】①轮番上演的单方面毁约事件,不仅让相关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也让农民群体本身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②作为低于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的重要机制,订单农业一度被各方寄予厚望。
③到头来,几乎一切如故!农民仍不得不以一己之力,去应对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
④然而近些年的实践表明,这一理想化的风险平抑工具,远远未能发挥预想中的作用。
⑤不少农民契约意识孱弱,动辄毁约甚至不以为意,一次次使得一只购销合同形同虚设。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③①②⑤ B.⑤②①③④
C.②④⑤①③ D.②④①⑤③
【解析】C。首先看首句,④以转折词开头,不适合做首句,可排除A选项,进而发现④中的这一工具指代的是②中的订单农业,故锁定②④,排除B选项,最后发现⑤说的是农民的行为,①讲的是带来的后果,故锁定⑤①,排除D选项,最后答案选C。
希望通过这几个误区的纠正以及排序题的正确解法,能给大家的排序题的思考带来一些帮助!
行测言语理解:指哪“答”哪,准确理解那个“它”
在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考查了多种能力,其中有一能力是理解指定词句,需要我们理解文段中的指代词、概念词、比喻词等词语以及句子。这种考查能力涉及到的题目需要我们做到代入文段,以文解文。今天带大家来学习一下理解指代词的在文中的意思。文段中考查指代词的时候,我们怎么理解它的含义呢?有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解题——就近原则,指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前面,所以看到指代词根据就近原则去找指代内容即可。
【例1】跟石头和金属相比,木质砧板从表面上看也是硬邦邦一块,可“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这使它在受到剧烈冲击时,内部结构发生弹性微调,既能避免与刀刃硬碰硬伤及刃口,又能吸收一部分冲击力,不会让刀刃在接触板面的一刹那,由于反弹力过大而“剑走偏锋”发生侧滑,这在连续切割,比如剁馅、切丝时尤为明显。
画线句子中的“这”指的是木质砧板的:
A.外观形态 B.材料来源 C.结构特点 D.制作工艺
【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段中指代词的理解,“这”指代的内容根据就近原则往前找,即可知道,“这”指代了“‘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也就是木质砧板的结构特点,C项表述正确。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相信大家已经对就近原则有了一定了解,那我们通过题目来练习一下如何准确理解指定的那个它!
【例2】一个躬逢社会激变、十分关心政治的青年,并非被迫而是出于自愿的久守缄默。一般来说,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谢林曾不止一次告诫黑格尔:这样做“殊为不值”,但黑格尔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缄默实在是一切教育和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从能够认识别人的思想开始”。
段落中“这样做‘殊为不值’”的“这样”指代什么?
A.躬逢社会激变,关心政治
B.强迫青年
C.理解社会
D.保持缄默,研究别人
【解析】D。本道题目考查对指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根据就近原则往前找,“一般来说,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将其代入原文“这样做‘殊为不值’”行文逻辑不通顺。继续往前找可以得知“这样”指代的内容为“一个躬逢社会激变、十分关心政治的青年,并非被迫而是出于自愿的久守缄默”,对应到四个选项,只有D选项同时涵盖了“关心政治”“出于自愿的久守缄默”。故本题选D。
这就是今天备考知识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在备考中多去总结多去练习,掌握就近原则的使用方法,在之后的考试中,文段指哪“答”哪,准确理解指定的每一个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