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行测常考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2021-07-11 07:46
来源:政华教育

行测常考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公务员联考行测常识和言语理解经常会考到一些成语典故,今天整理了常考的成语典故供大家复习。赶紧积累起来吧~

1.班荆道故

【释义】班:铺开。荆:黄荆,一种灌木。原为用荆条铺地,坐在一起谈说过去的事情。后常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于食,而言复故。”

2.至死不悟

【释义】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3.安步当车

【释义】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4.不二法门

【释义】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成语出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5.暗室不欺

【释义】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成语出处: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6.匕鬯(chàng)不惊

【释义】 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成语出处:《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7.笔大如椽(chuán)

【释义】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语出处:《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8.笔下生花

【释义】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成语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9.不蔓不枝

【释义】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成语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赤子之心

【释义】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1.低唱浅斟

【释义】 低唱:轻柔地歌唱;斟:喝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

成语出处:宋·无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12.焚骨扬灰

【释义】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

成语出处:《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13.焚膏继晷(guǐ)

【释义】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成语出处: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4.噤若寒蝉

【释义】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15.俗不可耐

【释义】 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16.悬崖勒马

【释义】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马:收住缰绳,使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此书生悬崖勒马,可谓大智矣。”

17.朝三暮四

【释义】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18.作威作福

【释义】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

成语出处:《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19.作茧自缚

【释义】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诗:“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宋·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20.重蹈覆辙

【释义】 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成语出处:《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21.重熙累洽

【释义】 熙:光明;洽:谐和。指国家接连几代太平安乐。

成语出处:汉·班固《东都赋》:“至乎永平之际,重熙而累洽。”张铣注:‘熙:光明也。洽:合也;言光武既明,而明帝继之,故曰重熙累洽。”

22.砥柱中流

【释义】 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23.断章取义

【释义】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24.对酒当歌

【释义】 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原意是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

成语出处: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5.阿谀谄媚

【释义】 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向人讨好;谄媚:巴结,奉承。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讨好。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只是这帮阿谀谄媚的,要博相国欢喜,自然重价购买。”

26.堕甑(zèng)不顾

【释义】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成语出处:《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27.奉天承运

【释义】 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

成语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独见。故神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

28.甘之如饴(yí)

【释义】 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成语出处:宋·文天祥《正气歌》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29.甘瓜苦蒂

【释义】 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成语出处:清·翟灏《通俗编·草木》:“甘瓜蒂苦,天下无全美也。”

30.邯郸学步

【释义】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成语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31.含英咀(jǔ )华

【释义】 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成语出处:唐·韩愈《进学解》:“沈浸浓郁,含英咀华。”

32.好高骛远

【释义】 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成语出处:《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33.囫囵吞枣

【释义】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论语十六》:“道理也是一个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

34.狐假虎威

【释义】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5.毁家纾(shū)难

【释义】 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成语出处:《左传·庄公三十年》:“斗谷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36.蕙心纨(wán)质

【释义】 心灵如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品行高洁。

成语出处:南朝·宋·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

 

50个行测常考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国考行测常识和类比推理经常会考到一些成语典故,今天整理50个常考的成语典故供大家复习。赶紧积累起来吧~

1.篝火狐鸣(陈胜、吴广)

【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像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2.高山流水 (余伯牙、钟子期)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指鹿为马(赵高)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4.鸡鸣狗盗(食客助孟尝君逃跑)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5.凿壁偷光(匡衡)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6.图穷匕见(荆轲刺秦)

【释义】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破釜沉舟(项羽)

【解释】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做事下定决心,义无反顾,不留退路。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8.请君入瓮( 来俊臣)

【解释】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9.江郎才尽(江淹)

【解释】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出处】《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10.乐不思蜀(刘禅)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11.煮豆燃萁(曹植)

【解释】燃:烧;萁: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12.纸上谈兵(赵括)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13.再衰三竭(曹刿论战)

【解释】竭:尽。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木牛流马(诸葛亮)

【解释】木制的带有货箱的人力步行或者轮行或者步行轮行结合式运输器具。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15.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形容的世界)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处】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一个渔夫只身划船进入一山洞,发现一座桃源,这里的居民 男耕女织,大人小孩均参加劳动,没有赋税和徭役,人们的关系十分淳朴亲切,到处是一遍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

16.投笔从戎(张骞)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17.卧薪尝胆(勾践)

【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18.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19.投鞭断流(苻坚败于淝水之战)

【解释】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20.退避三舍(晋楚割据重耳的故事)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1.望梅止渴(曹操)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2.草木皆兵(符坚败于淝水之战)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23.完壁归赵( 蔺相如)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24.暗渡陈仓(韩信之计)

【解释】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

【出处】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25.拔山扛鼎(项羽)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26.悬梁刺骨(苏秦、孙敬)

【解释】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27.罄竹难书(隋扬帝)

【解释】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出处】《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28.怒发冲冠(盗跖、蔺相如)

【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9.毛遂自荐(毛遂)

【解释】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30.老骥伏枥(曹操)

【解释】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1.口蜜腹剑(李林甫)

【解释】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32.鞠躬尽瘁(诸葛亮)

【解释】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33.黄袍加身(赵匡胤)

【解释】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34.孺子可教(张良)

【解释】指年轻人可培养。指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史记·世家第二十五》)

35.金屋藏娇(陈阿娇)

【解释】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

【出处】汉·班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36.七步之才(曹植)

【释义】 有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37.洛阳纸贵(左思)

【解释】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出处】《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38.韦编三绝(孔子)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39.多多益善(韩信)

【解释】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益:更加,多;善: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40.焚书抗儒(秦始皇)

【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41.好大喜功(汉武帝)

【解释】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出处】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新唐书·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42.梦笔生花(李白)

【解释】成语, 比喻才情横溢,文思丰富;或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43.老马识途(管仲)

【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44.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5.邯郸学步(寿陵少年)

【解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46.桀犬吠尧(汉·邹阳)

【解释】字面意思为暴君夏桀的狗向圣王唐尧吠叫,比喻奴才只知道一心为他的主子效劳,而不分贤愚善恶。

【出处】《狱中上书自明》:“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桀之狗可使吠尧,而跖之客可使刺由。”

47.乐此不疲(刘秀)

【解释】乐:酷爱。此:这。疲:疲劳,疲倦。因为酷爱做某事而不觉疲倦。形容对某事酷爱而沉浸于其中。

【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48.讷言敏行

【解释】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出处】《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9.阳春白雪(宋玉)

【解释】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有难度的歌曲。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50.背水一战(韩信)

【解释】背:背向;水: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