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务员考试之面试技巧合集
公务员面试备考中如何锻炼语言精炼
在省考公务员面试考试中,语言表达能力相当关键,很多考生存在说话内容啰嗦,缺乏表达重点的问题。考生的发言需要做到简洁、精炼,谈吐流利、清楚,要避免议论冗长。这就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练习才能得到有效提升。给出如下建议:
清晰准确
考生不要一看完题目就急于答题,应对题目进行全面构思,把无数散落的点连贯起来,形成一个严密而有序的整体性语言和思维脉络。比如先列出整体框架,先确定要回答哪几方面、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哪个先说、哪个后说等等,然后再填充内容,进而分别论述。做到回答问题时,先做总体结论,然后再做叙述和论证,清晰准确地展开主要内容。考生要在心中牢记提纲和整体框架,可以有效避免答题过程中出现语言啰嗦重复、逻辑混乱的场面。另外,尽量用柔和的语言、委婉的语气阐释问题,注意词语的使用。
灵活条理
在答题过程中,一方面要合理地使用过渡语,注意连词的使用。如并列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过渡语的使用,可以把比较分散的言语有效地衔接和整合起来。既可保证语言的全面完整,同时又精彩有序。通过过渡语的巧妙使用,会为自己的整体表达增色不少,同时也会给面试考官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到思路清晰、有条理,要求我们在面试过程中首先要对表达的内容有个总体的把握,进而迅速地厘清主次先后,并有效地运用过渡语,实现有效连接,最后通过丰富和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实现语言的条理清晰。
希望以上方法对你的面试备考有一定的帮助,祝你取得优异的成绩。
举例答题的几个注意事项
在公考面试现场,得分较高的考生往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知识积累较多,主要体现在能轻松自如的引用领导人名言、国家政策方针或者结合一些优秀模范人物事迹事例来答题。适当举例不仅体现了考生的知识储备积累,更让论证说理的过程更加充分,答题说服力更强。但是很多考生在举例时常常存在表述不恰当的问题,在此提醒考生在举例答题时的几点注意事项。
1.尽量选用当前涌现出现的党员干部优秀模范人物事例。
一些考生相关积累不足,答题时引用的人物事例要么是乔布斯创业、要么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人物。从考生的准公务员身份来讲,并不适合拿不同社会背景的外国人或者虚构的小说人物来进行论述。这就需要考生对党员干部中的优秀模范人物进行总结和积累。平时要注意做个有心人,可以分类积累,如党内优秀干部、科学家、体育文化人士、军人等。李保国、杨善洲、钟南山、张定宇、中国女排、戍边英雄等等。
2.举例时注意表达简洁重点突出。
比如这样一段表述“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科学家屠呦呦在寻找治疗疟疾药物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实验结果进行研究,敢于突破当时的一些既有理论的限制,艰苦奋斗,实验了两万多种药物材料,当时没有好的试验条件,她甚至经常亲自服药来试验药性效果,至今她还患有严重的肝病肺病,都是那个年代留下的病根。”很明显,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创新意识,但是在论述过程讲了许多和创新没有关系的内容,导致答题表述重点不突出。因此答题时,要紧紧围绕核心观点展开阐述。
3.举例时注意要注意呼应观点、夹叙夹议。
很多考生举例缺乏目标感,把事例说完就结束了,但我们要注意举例的作用往往是为了证明某个观点,所以举例时要回扣观点,内容上呈现“总-分-总”的结构。如: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科学家屠呦呦在寻找治疗疟疾药物的过程中,结合实验结果大胆突破当时的一些既有理论的限制,没有按照常规试验方法,而是采取低温萃取的方法,才在中药材里提取到了青蒿素。这段论述内容是丰富的,但不完整,没有对事例进行评价议论,所以没有建立起事例和论点之间的关系,后面应该加上议论回扣观点。如:可以说,正是因为屠呦呦这种不守旧、敢于创新的思维,才有了青蒿素的现世并拯救了千万人生命。
考生要注意的是,模范人物的案例积累绝非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平时要注意多关注主流媒体上的一些表彰信息,除了牢记模范人物姓名,还要根据主要事迹梳理人物精神品质,并且经常复习分类进行巩固记忆,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实战练习检验,这样才能在考场上挥洒自如恰到好处的引用案例进行答题从而体现考生政治素养和知识积累。
让你开口即惊艳
相对于笔试而言,面试备考时间紧、任务重,难度更大,而在考场高压的环境下,很多考生即便是经过了长时间认真细致的备考,也往往会存在着不知如何开口的窘迫,那么如何在面试答题中,自然且有针对性的迅速导入,开口就惊艳考官呢?下面就具体介绍面试答题导入的两大方法。
一、“阳春白雪”式:政治理论导入
政治理论导入,即引用与题干相关联的政治理论,达到迅速扣题的目的,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体现考生的政治素养,从专业性方面表现与公务员岗位的匹配性。
例题1:政府鼓励高校向公众开放图书馆,但有学校因为安全问题和场地做出了一些限制。市民反映图书馆对开放时间、开放区域、借阅范围、入馆人数等都设置门槛条件,请问你该如何应对解决市民的诉求?
导入示例:“全民阅读”已经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认为政府鼓励高校开放图书馆,正是响应全民阅读号召的一种有力举措,也是进一步打造书香社会的有益尝试。
该种导入方式对考生的政治素养要求较高,但是我们也从近年的面试考察中可以发现,政治素养已经成为了面试的重点考察要素,所以大家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做好政治理论的积累,可以通过系统的文件学习,也可以通过时政新闻进行学习。
二、“下里巴人”式:生活情感导入
生活情感导入,即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个人情感进行快速导入,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体现考生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从家国情怀方面表现与公务员岗位的匹配性。
例题2:政府提供场地,并联合多家企业开办助餐点,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此举受到很多老人的欢迎。但是有居民投诉助餐点噪音大、油烟重,市领导让你负责解决此事,你怎么办?
导入示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是我们迫切要去关注并解决的问题。在我们小区就有一些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缺少照顾,没法安享晚年,让人感到忧心。
该种导入方式要求考生要善于观察生活,多分析总结社会的现实,在表达过程中真情实感,切忌盲目抒情。
其实,两种导入方式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很多时候可以综合使用,如例题2中也可以使用政治理论导入,结合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进行导入,考生需要灵活使用。
相信通过以上两种方法,考生能够快速精准的导入,无论是从政治素养上还是从家国情怀上都能够迅速吸引考官的注意力,但是我们要明确,在面试答题中,简洁合理的导入只是第一步,也是一小步,后续深入地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才是面试作答的关键。
公务员面试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和考官交流
笔试落下帷幕之后,考生们开始在面试备考中蓄力,但是更多的人都把精力放在了答题技巧的训练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今的面试对于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绝不仅仅是答题内容至上,而是要尽力做一个内外兼修、答题有引人入胜之感的“高级”考生。
那如何能修炼到让考官都引起共鸣的境界呢?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提升交流感。如何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提升交流感,今天来分享几招!
进场
误区:很多考生认为只有坐下来答题才算是面试的开始,其实,从进门的那一刻,考生的表现就会给考官留下一个初始印象。有的考生僵化的必须敲门三声;行进过程中面无表情,萎靡不振;问好时要么机械化表述,要么过分气壮如牛,惊吓到考官,要么文文弱弱,有气无力的问好,这些表现都差强人意。
纠正:考生在进场时,要以自信、从容、大方为原则。不必不分情况一律敲门,也不必只敲三声,依现场情况调整;行进中要拿出青年人的精神气,自然摆臂,步速适中,甚至可以略略加快,显得更有执行力,不要拖延;和考官问好时自信而不强势,表情轻松;有正常的眼神交流,能环顾考官一圈更好;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不必一定鞠躬,点头示意也可。
落座
误区:考生们通常认为,公务员给人的感觉是严谨正统,所以一言一行都追求沉稳,就会在落座后胳膊双腿都不敢动,双手紧紧握住,双膝紧紧并拢,一场题答下来,自己都紧张的出汗,考官当然一眼识破。这样僵化、拘谨的状态一般都会影响分数。
纠正:要首先扭转心态,我们坐在考官对面,是来和考官交流自己对于题目的见解,不要觉得考官“一分定生死”,最好把她们当成不太相熟的长辈,和她们“唠唠嗑”。其次,坐姿不必太过笔直,寻找自己较为轻松的姿势,保持端正即可。一定要增加手势,强化你表达的力度,吸引考官注意力,但要避免用手指人的动作,颐指气使的感觉要不得。腿部也可以适当活动,以此表现得更加自然,只要不频繁抖动均可。
答题
误区:终于要到答题环节,考生绞尽脑汁在遣词造句上,就会容易出现口头语、翻白眼等问题,卡顿也会比较明显。有对自我要求更高一些的同学,刻意追求语言的“高大上”,追求要点的全面深刻,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训练,是很难内外兼顾的。
纠正:明确考官的评分标准,虽然举止仪表和言语表达占比不重,但是可能会影响对内容的评判,所以考生在作答时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整个过程中,敢于和考官眼神交流,切不可一直低头或眼神发直。
2.要点可以不追求全面,更为重要的是语言流畅,即使卡顿也要从容跳过不要自我懊恼。
3.语音语调注重抑扬顿挫,提升感染力和交流感,不可平淡低沉。
4.语言风格要依据考生自身气质,积累一般的考生可以走接地气路线,有积累的考生可以准确运用机关语言,两者在分数上或许会有差距,但是,总比背书式的“邯郸学步”要强。面试评分是一个综合评判过程,不会只以一个因素给分,积累少我们可以现在就努力,让自己的政治素养逐步提升。
交流感的提升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可以通过对镜答题、录像答题训练来调整表情动作,通过多阅读情感充沛的文章来使语言更具吸引力。反复练习,掌握要领,才能步步高升!
面试答题当中的“言行一致”
在公职的考试中,绝大部分考生认为面试就是答题,即使已经知道是交流,但依然不会在思维上进行改变,思想深处依然认为面试就是答题,所以难以突破套路,难以有出色表现,认为语言越出色越好,可是即使答得全面依然无法通过,到底是为什么呢?这里帮大家总结了面试中重要的几点要素:
1、身份角色转变未完成,导致言行不一致。很多学生答题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转变身份,还是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考生,一名学生,即使已经工作的人员有着较长时间工作经验,但依然会迅速把自己定义为学生的角度,在答题的时候不能真正的进入题干当中给与的身份角色。比如在一套题里面遇到“党员干部要担当”等名言警句题,答践行的时候说“要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下面遇到岗位匹配题或者人际题,比如领导安排要求朋友圈全公开,单位文章要及时转发,群消息要第一时间回复,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往往呈现的是“朋友圈属于隐私,不能强制要求公开”“群消息回复会影响家人休息,影响正常的作息,此做法值得商榷”。这就是典型的言行不一致,前面还说为人民服务,赴汤蹈火,后面让用朋友圈进行政务公开就不愿意了,更没有做好时刻为人民服务的准备,答题只是学会了答题内容,并没有在身份角色上真正把自己当成一名公职人员,并没有体现理想信念的坚定不可动摇,也并没有做好时刻为民服务的准备。所以就会掉入深坑,答题没有真情流露。只是关注答题内容,并没有关注自我身份的转变。
2、心理应变未突破,现场应变难实现。应变能力是公考的重要要素之一,也是考官比较关注的题目,每个学生遇到应变题答得也是花样百出,学生在平时进行完应急应变题目的训练基本是可以应对的,考试的时候遇到应急应变也是可以分析处理的,但现场实际的应变能力却不尽如人意,比如答题的过程中考官皱一下眉头立刻觉得自己答错了,不敢说了,看到考官交头接耳,马上越说越没自信了;看到考官摇头叹气,立刻觉得自己凉凉了;现场考官面无表情,不看自己甚至呈现不耐烦的表情,就觉得考官着急,自己就不敢稳着思考作答,想迎合考官的心理……这些都属于考生并没有做好心理的突破,在下面没有进行很好的抗干扰强化,只注重知识的学习,答题的训练,并没有关注外在环境的变化,心理素养的训练,所以有一部分的考生下面练得不错,但上了考场一点小的变化都会瞬间击垮意志,那么前期的准备都白费了。
3、思维方式未构建,难以灵活运用。考生考虑问题出发点单一,这是导致内容展不开的根本原因,因为思维方式里认知里只有自己,没有学会换位思考,比如计划组织以及人际题里面我们会涉及到要向领导汇报,学生就会质疑为什么要事事汇报,这事都交给我处理了,我不就有实权全权处理了吗?那我们就分析一下,让你组织一个活动,你是负责人,你答题的思维认为只要我完成即可,根本不考虑实际当中你组织活动会遇到很多问题的,你是完全按照顺风顺水的假设处理的,所以答的像流水,没有答出核心关键,而且全程不再和领导相关,还可以安排领导做事情,比如活动环节请领导讲话,那么它就牵扯到一个实际的问题,你让领导讲话,你都没和领导汇报,难道领导什么事都不干就等着你安排呢?这不符合实际,也没有换位思考汇报的必要性,汇报是为了让领导对整个事件有把控,正确把控工作的方向及风险,能够及时调整保证顺利进行,汇报也是为了让领导能够合理安排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重心,并不是为了汇报而汇报,也不是为了权利而汇报。所以即使答汇报也只是当成个任务,并不明白汇报的目的,答题就会很空。
4、阴暗思想在作祟,言行不一致,人际题跳坑。答题不能明确的界定“实然”和“应然”,比如遇到领导让做违背原则的事情时不敢表明自己的原则,心里很清楚做法违规,但害怕自己说出来考官觉得自己没有眼力,不要自己,这是考生自己的社会潜规则,是对考官的误判,这与答题的敢于担当也是违背的,不一致的,一边说着敢于担当敢于在大是大非面前亮剑,遇到了人际关系秒怂,这是和领导关系的处理;另外和同事关系处理也是,比如老同事合作不服你,不配合,考生一边口中答着“要向老同事请教”,一边心理想着“倚老卖老”所以答题的情真意切就难以流露,空有答题内容,没有感情。
因此,提醒广大考生,一、要真正转化身份,切入题干身份,把自己当成一名公职人员,以公职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二、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平时练习的时候要注重抗干扰的联系,提升自我很正的应变能力;三、转变思维方式,学会政府思维,还要换位思考,切实的进行答题;四、树立阳光思维,分清“实然和应然”,答题本着“应然”作答,不要代入实际阴暗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