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朴素逻辑之“上看看、下瞧瞧”
2021-06-07 07:37
来源:政华教育

在行测考试中,有一类题目让大家“又爱又恨”——朴素逻辑。与直言、复言命题相比,朴素逻辑没有太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与削弱、加强型相比,朴素逻辑的答案更具有确定性,所以很多同学对这类题目格外偏爱;但这类题目对于推理能力又有很高的要求,这也让一些同学敬而远之。之所以大家在这类题目上屡战屡败,是因为大家习惯拿到题目之后就开始埋头大干,而不是仔细分析题型特征,选用适当的方法。事实上,只要我们找准了突破口并且选用适当的方法,朴素逻辑并没有那么可怕,而且我们在分析题目时不能仅关注题干而忽略选项,一定要“上看题干,下瞧选项”,全面分析,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下面以一道题目为例来感受一下“上看看,下瞧瞧”全面分析的效果。

【示例】梅兰竹菊是张老汉的四个女儿。有一次,某客人问起四姐妹的年龄,得到不同的回答。梅说:“兰比竹小。”兰说:“我比梅小。”竹说:“兰不是三姐。”菊说:“我是大姐。”憨厚的张老汉在旁边补充道:“大女儿和三女儿撒谎呢,二女儿和小女儿说得对。”

据此,按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可以判断四姐妹依次为:

A.梅兰竹菊 B.梅兰菊竹

C.兰菊梅竹 D.菊兰梅竹

参考解析】拿到题目之后大家会比较轻松地找到突破口“大女儿和三女儿撒谎呢”,进而找到关联信息:菊说:“我是大姐”,大姐在说谎,所以菊不是大姐,则可以推出菊是三女儿。如果大家得出这个信息之后可以及时关注选项,那么就会快速锁定答案B。

可是一部分同学会习惯性的继续往下推理,直到得出最终排序才会去对照选项,这样的方法可能使很多同学推理受阻,得不出正确答案。即使选出正确答案可能耗时也会比较久,所以大家在做题目的时候不仅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更要牢记“上看看,下瞧瞧”全面分析的原则,这样才能克服对朴素逻辑的畏惧心理,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和速度。

朴素逻辑真假话问题

逻辑中的朴素逻辑题目历来都是重点考试题型,这类题目主要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寻找突破口的能力,属于“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的题目,今天给大家介绍朴素逻辑中真假话问题的解题方法。

一、题型特征

题干中出现“真话、假话”或者包含一些重复判断。

二、解题方法:假设法

假设某个条件正确,根据假设进一步推导,如果假设不能推导出矛盾,则假设正确;反之则假设错误。

三、例题展示

【例1】甲、乙、丙、丁四人涉嫌某案被传讯。甲说:“作案者是乙。”乙说:“作案者是甲。”丙说:“作案者不是我。”丁说:“作案者在我们四人中。”

如果四人中有且只有一个说真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A.作案者是甲 B.作案者是乙

C.作案者是丙 D.题干中的条件不足以断定谁是作案者

【答案】D

参考解析:由四人中有且只有一个说真话,则四句话三假一真,属于真假话问题,假设甲的话为真,那丁必为真,则有两句真话,与题干信息矛盾,故甲的话必定为假。同理可得乙的话也必定为假。故说真话的人为:丙或者丁。继续使用假设法:假设丙说的是真话,那甲、乙、丁是假话,则无法断定谁是作案者。假设丁说的是真话,那甲、乙、丙是假话,可断定作案者是丙。但是由于无法确定丙和丁究竟谁说的是真话。故无法断定谁是作案者,选择D项。

【例2】一位游客来到一个十字路口时,他知道只有一条路可以通向旅游景点,但是没有发现任何路标,却只有三个木牌,他仔细辨认木牌上的字。第一条路边的木牌写着:此路通向旅游景点。第二条路边上写着:此路不通向旅游景点。第三条路边的木牌写着:另外两块木牌上,有一块是真话,另一块是假话,我保证我上述话绝对不会错。如果游客以第三块牌子写的话为依据,他能走到旅游景点吗,如果能应该走那条路:

A.能 走第一条路 B.能 走第二条路

C.能 走第三条路 D.不能

【答案】C

参考解析:以第三块木牌上的话为依据则:前两块牌子上的话一真一假;属于真假话问题;由于不知道前两块牌子上的话到底哪句为真哪句为假,故使用假设法。假设第一块木牌的话为真可推出第二块木牌的话也为真,与“一真一假”的题干要求相矛盾,则假设错误,故第一块木牌上的话为假话,可推出:第一块木牌所指的路不能到达旅游景点且第二块木牌的话为真话;则可得出第二块木牌所指的路也不通,所以第三条路可以通往旅游景点。选择C项。

以上就是朴素逻辑真假话的主要内容,要想朴素逻辑的题目做的又快又准不同题型的对应解题方法可以多掌握一些

巧解命题真假话问题

“命题真假话问题”是国省考和事业单位中的常考题型。 “命题真假话问题”顾名思义,是指针对同一话题会给出几个命题,这些命题中会包括直言命题、复言命题等,并告知这些命题中会存在几真几假的情况,让考生据此推出结论。很多考生刚开始看到这类题目,感到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那么今天带着各位考生来学习如何快速解决此类真假话问题,保证在考试中遇到此类题目时做到不失分。

【例1】一件盗窃刑事案件中,警方抓获了甲、乙、丙、丁四名犯罪嫌疑人,对他们进行质问,他们是这样说的:

甲:是乙作的案

乙:是丁和我一起作的案

丙:丁是案犯

丁:不是我作的案

四句话只有一句是谎言,如果以上为真,则以下哪项为真?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丙

B.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乙

C.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乙和丁

D.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乙

参考解析C。由题干可知可知丙和丁的话为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所以唯一的假话就在丙、丁之间,那么甲和乙说的话必为真,根据乙的话可知,乙、丁作案。由此判断丁说的话是假话。故答案选C。

通过这道题各位考生可以感知到做命题真假话问题,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一找二绕三回。一找:找矛盾。二绕:绕开矛盾看其他命题的真假。三回:带着已知的确定信息回到矛盾之中,确定矛盾谁真谁假(根据提问方式具体分析是否需要回到矛盾之中)。明确了真假话问题如何解决之后,各位考生再来看一道例题。

【例2】某公司招聘,甲乙丙丁四个人去参加面试。面试结束之后四人对结果进行预测如下:

甲说:我们四个人都能进公司;

乙说:我不能进公司;

丙说:乙和我都不能进公司;

丁说:不会所有人都能进公司。

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正确的,这两个人是:

A.甲和丙 B.乙和丁 C.乙和丙 D.丙和丁

参考解析B。由题干可知,甲和丁的话是矛盾关系,两者必有一真一假。根据“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正确的”,可知乙和丙的话也必有一真一假。乙丙真假不确定,可以假设,如果丙的话为真,则乙的话也为真,与“乙和丙的话也必有一真一假”矛盾,则假设不成立,故丙的话为假,乙的话为真,即乙不能进公司。由此可知甲的话为假,丁的话为真,预测正确的是乙和丁。故本题选B。

通过这两道题目的讲解相信各位考生对于真假话问题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无论题干中有几真几假,在做题过程中把握其“万变不离其宗”的“宗”:一找二绕三回,相信最终定能事半功倍。

主旨观点题里的对策句到底该不该选

不知道大家在做题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当选项当中出现对策性描述的时候,有的时候选上了就是过度推断,有的没选上又是没有领会作者意图。那究竟在推断主旨的时候应该怎么把握这个度呢?通过例题来感受一下,什么时候应该选一个对策性描述。

1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在许多地区还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一些音乐教师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主旨首先应当是“树德立志”。在教授学生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教师首先应该理解其中所表现的道德思想,然后以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正面教育。作为音乐教师当以此为己任,使孩子们真正热爱音乐,在他们的心灵中种下一颗真、善、美的健康种子。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音乐教育应注重作品的道德教化

B. 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真善美为己任

C. 音乐教育以强调树德立志为主旨

D. 音乐教育的内容、主旨都需转变

参考解析】答案:A。文段首先介绍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略了主旨应该是树德立志。在分析完问题之后具体说明了老师应先理解作品中的道德思想然后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最后一句话以此为己任,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前文的道德教育。因此文段重点是在告诉我们音乐教师应该注重作品的道德思想教化,A当选。B选项脱离了音乐教育的话题。C选项迷惑性较强,但文段重点在强调该怎么做去落实主旨,而非主旨本身是什么,C非重点。D选项虽然也是对策句,但内容,主旨需要转变在文段中是得不出来的,D选项属于推断过度。

2

在原始社会,人们唱歌、跳舞,但是不写诗,因为那时候没有文字。同理,史前时代的人也演剧,而且有文字之后多数中国戏剧演员并不识字,戏剧演出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与传播的。然而长时间以来,人们陷入了文字与文献崇拜的陷阱不能自拔,乃至文献考据一直成为文学史、戏剧史研究中最受推崇、最有效接近历史真实的研究方法。如果戏剧史研究领域有“新材料”的话,那一定不仅仅是文献。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了:

A. 戏剧史研究要对接传统研究并突破局限

B. 戏剧史研究要更新理念并创新研究方法

C. 戏剧史研究既要重文献又要重考证考据

D. 戏剧史研究应扩大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参考解析】答案:B。文段首先介绍在原始社会和史前时代,戏剧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的。接着以然而来进行转折,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文献考据是最受推崇,最接近历史的。结合前面说到的原始社会,史前时代的戏剧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播的,显然在研究的时候陷入文字文献崇拜是有问题的。最后一句话通过假设得出观点,研究领域应该有除了文献以外的新材料。A选项对接传统表述错误,B选项更新理念和研究方法,即不能沉浸在文字和文献崇拜,符合主旨。C选项和文意相悖。D选项扩大研究领域不准确,题干是围绕研究方法在说的。

总结:一般来说在选项中以对策句作为正确答案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题干中在分析完问题之后明确指出了对策,这个时候我们一般优选对策,如例1。

②在文段设置中并没有出现直接的对策句,但是作者讲到了问题,讲到了危害或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是讲了一个东西很重要但有不足之处的时候,一般我们要根据问题,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来解决问题或弥补不足。这个时候正确的对策应该是围绕题干中问题来进行解决的,如例2。 但是如果选项中的对策句并不是针对问题提出,那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概括问题的选项。

除此之外我们在阅读文段和选项的时候也要建立一定的阅读敏感,当句子中说到,需要、应该、必须、要等字眼时,该句子为对策性的描述,我们在做题的时候需留心关注。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