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历史知识之变法运动
2021-06-07 00:52
来源:政华教育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所有制和阶级关系的改变都将影响到上层建筑的变革。因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出的变革,比如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戊戌变法等,所处时代不同,变法的内容和意义也不尽相同。接下来带领大家学习重要的几次变法。

一、商鞅变法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他诸侯国,因而秦孝公时期试图引进人才,想改变秦国的不利地位。商鞅自卫入秦,吸收了李悝,吴起等人的法家思想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鼓励垦荒等政策推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实行县制,制定法律等政策推进了中央君主集权制;同时军功授爵等行为增强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因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宋神宗去世结束,也称为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改革损害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戊戌变法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改用西洋军事训练,削减军饷,举办民兵,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改革以失败告终。但改革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同时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