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测言语技巧:巧解主旨观点题
要想主旨观点好,“根正”真的很重要
众所周知,主旨观点题的材料总在百字以上,要想在一分钟内准确作答,对很多考生来说都是一种压力。以至于很多考生在做题时,总喜欢依赖所谓的技巧,想要一招制敌,但结果有时却事与愿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将为大家揭开谜底。
首先,大家得知道能被作为测查材料的文段,一定是逻辑完整、思路严谨的。所以,所谓技巧只是对这些文段表层特征的概括,并未真正触及文段本质——行文脉络。这样一来,只用技巧分析行为脉络发生变化时,技巧将会失灵。其次,主旨观点题的出题意图,是想要测查大家的言语理解能力,所以,通过理解材料内容,找准文段主旨、作者意图才是关键。
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理解材料,精准把握主旨呢?这就得“追根溯源”,回到材料的根本——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即作者的思路布局,要想准确分析,就需要从三个步骤入手:第一,理解句意;第二,分析语句间关系,划分文段结构;第三,归纳行文脉络,把握主旨。
【例题】在美国,学术界、工商界、主管部门和多数消费者倾向于认为用豆浆代替牛奶是一种更健康的选择。不过,绝大多数西方人很不喜欢豆味,所以美国的豆浆有进一步去除或掩盖豆味的操作,而中国人就会觉得这样一点儿豆浆味也没有。对奶味的偏好和对豆味的排斥,是豆浆在西方不够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此外,豆浆在保存过程中比牛奶容易发生聚集下沉,这也给豆浆成为牛奶那样的方便带来了难度。保存难度高,加上市场需求量不是那么大,导致美国豆浆的价格远远高于牛奶。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对此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豆浆口味的不同喜好
B.剖析豆浆在美国市场上价格偏高的原因
C.探究豆浆在西方市场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D.指出豆浆打入美国市场所必需的技术手段
【答案】B【解析】通过理解与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段首先通过前三句告诉我们,尽管美国人认可豆浆的健康价值,但是,他们并不喜欢豆浆味,这种对豆味的排斥使得豆浆在西方不受欢迎。其次,利用第四话与上文形成并列告诉我们,豆浆不仅在西方不受欢迎,而且保存难度高,不够方便。最后,文段通过第五句话对上文整体进行总结:因为保存难度高,市场需求不大,所以,在美国豆浆的价格远高于牛奶。整个文段的行文脉络是“分析+得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文段的主旨就是最后一句的结论,即强调豆浆在美国价格高于牛奶的原因。A项的“不同喜好”是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也是豆浆价格高的原因之一,但是,无法全面概括文段主旨,排除。B项剖析豆浆在美国价格高的原因,是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保留。C项“探究豆浆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虽然在文段前三句话提到,但是,无法全面概括文段主旨,排除。D项“技术手段”文中并无提及,无中生有,排除。所以,本题答案选择B选项。
在以往的练习中,该题的易错项是C选项,因为很多同学没有仔细分析材料行文,仅凭借“不过”这一个转折词,就草率地将该段材料定性为转折文段,并默认重点在转折句中,导致自己错失该题。
所谓“慢工出细活”,唯有认真分析行文,真正理解材料,才能够把握住文段的主旨。所以,希望各位同学能够以这个例题为起点,将行文脉络分析的思路贯穿于做题中,为自己的主旨破解扎好根,打牢基础!
指代词——行测主旨题中“这”虽低调但重要
在行测考试中,主旨观点题是非常重要的考点,但是部分小伙伴做题过程中找不到文段主旨,导致主旨题整体的正确率不高。今天,跟大家强调一种在主旨题中虽然很重要但是常被同学们忽视的关键词的重要性——尾句中的“指代词”。怎么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例子:
【例1】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而西方文化却占极大比重。这是有失偏颇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近现代对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
B.当代教育应关注中华文化因素
C.中华文化应在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
D.文化交流中应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答案】C【解析】第二句话根据第一句中“中华文化能消化外来文化”这个话题分析了原因:因为中华文化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中华文化能消化外来文化。接着第三句通过转折词“然而”引导两个分句,指出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不平衡。第四句具体指出这种平衡体现在教育当中,即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西方文化比重过大。尾句通过“这”对前文进行评价,教育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文段的重点就落在了最后两句,强调教育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是有失偏颇的。
我们来看看选项:A选项未提及教育的领域,不是文字意在强调的内容,排除。B选项以“应”字提出了对策,强调当代教育应关注中华文化因素,但是文段中存在的问题是在教育中我们对中华文化关注程度不够,而不是选项提及的有没有关注的问题。该选项为无效对策,排除。C选项强调中华文化应在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文段强调的内容是在教育中,我们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选项提及的办法解决,是文字意在强调的内容,保留。D选项未提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这个选项不够准确,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C项。
通过以上例题我们发现,文段的行文逻辑关系在解题时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遇事不决看尾句”,敏感尾句中的指代词,能帮我们快速锁定作者意图,确定选项。你学会了吗?
顺“对策”摸“主旨”
在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主旨观点题是考试的重点,但大家总是被对策的选项迷惑,那么这个对策到底什么时候可以选呢,总结可以选对策的情况,分别是:
1、当作者通过对策表达观点时,需要选择对策选项。
2、当主旨以条件句或假设句的形式出现时,可选择对策选项。
3、当文段出现问题+危害时,需要解决问题。
4、当文段出现问题+危害+原因时,需要针对原因解决问题。
但当上述情况出现时一定选对策选项么?我们还是要甄别一下对策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
例题:阻碍基础科学研究长足发展的,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一些有条件的地方缺乏长远眼光,对基础科学研究不以为然,并没有把基础研究作为战略资源对待。其次是投入结构的问题。目前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主要来自中央本级财政,地方政府和企业因为各种原因,投入非常少。这样的投入结构单一,于长远不利,难以对非共识项目起到支持作用。此外,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尚未形成等,都是基础科学研究的“拦路虎”。
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
A.基础科学研究是制约我国迈向科技强国的短板
B.科研道路上的“荆棘”还需多方综合施策
C.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进程阻力重重
D.需用长远的眼光对待基础研究工作
【答案】C【解析】文段通篇通过“首先”、“其次”、“此外”并列指出阻碍基础科学研究长足发展的三个问题。A项“迈向科技强国”文段没涉及,排除。B项强调如何解决“科研”的问题,文段核心谈论的是“基础科学研究”,没有针对文段问题解决,排除。C项“基础科学研究发展阻力重重”概括了文段的问题,可以保留。D项“需用长远的眼光对待”只能解决“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眼光”这一个问题,对策过于片面,排除。故本题选C。
通过这道题我们发现,文段通篇阐述问题,正常情况下需要选择对策来解决问题,但当对策选项没有针对性或片面时,我们需要选择概括问题的选项。同学们来练习一道题吧。
练习:沉积物基准是指特定化学物质在沉淀物中不对底栖生物或上覆水体质量产生危害的实际允许浓度,它既是对水质基准的完善,也是评价沉积物污染和生态风险的基础,是进行湖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国外对沉积物基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还未形成完善和统一的沉积物基准体系。由于沉积物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生物累积过程及界面过程的复杂性,目前仍缺乏关键的研究手段。国内已有不少科学家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研究仍然比较零散,还没有国家主管部门颁布湖泊沉积物基准规范。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亟需弥补现有沉积物基准体系不足
B.沉积物基准非常重要但研究未成体系
C.沉积物基准为湖泊水环境重要研究内容
D.沉积物基准的相关研究已经有较多进展
【答案】B【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沉积物基准的定义及其重要性。然后转折指出,虽然沉积物如此重要,但关于它的研究国外还未形成完善和统一的基准体系,国内研究也比较零散,没有统一的规范。文段强调的是对沉积物的研究还没有统一的体系。A项“弥补体系的不足”说法不妥,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体系,故谈不上弥补不足,对策没有针对性排除。B项与此相符,保留。C项只是文段的部分内容,D项在文中没有提及,均排除。故选B。
“尾句”破题
行测考试中片段阅读一直都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而片段阅读的主旨观点题又是重中之重。很多考生感觉这一块难度较大,再加之考试时间较紧,很难静下心仔细读完,这难免导致准确率下降,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对题目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不少主旨观点题的重点句,出现在文段尾句。此时,通过对尾句的同义转述,能快速锁定答案。今天结合例题为大家讲解一下尾句是重点的题目特征,帮助大家快速的判断尾句是否为重点,选出正确答案。
我们来看两道例题:
【例题1】汪曾祺曾说,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在的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在他看来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文课学的是语言,但语言不是空壳,而是要承载各种各样的思想、哲学、伦理、道德的。怎么做人,如何对待父母兄弟姐妹,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民族、国家和自己的劳动等,这些在语文课里是与语言并存的。从这个意义来讲,语文教育必须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而诗歌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诗歌中包含丰富的思想、伦理和道德元素
B.脱离内在思想的语文教育是空洞无物的
C.必须重视诗歌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D.语文教育需要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步进行
【答案】C【解析】第一句话援引汪曾祺的观点,“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在的思想同时存在”。第二、三句话都是在解释这个观点。最后一句话用指代词“从这个意义来讲”总结全文得出结论“语文教育必须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而诗歌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文段最后一句是主旨句,即强调诗歌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对比选项。C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这道题,我们发现尾句用指代词对文段进行总结,尾句也就是文段重点。常见的指代词主要有这样几种:“这、哪、他、此、其、该以及一些词语:此时、这种情况下……”,所以做题看到尾句是指代词的时候,要关注一下尾句是不是文段重点。
【例题2】爱、敬畏、献身精神、同情心、辨别善恶的能力以及将理想付诸行动的执行力,这些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过去,孩子们是从他们所处的文化中、生活的内容里接受了这些品质。现在我们却目睹了所有这些品质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崩溃。如果不想让孩子们失去培养这些人类宝贵品质的机会,就必须有意识地依靠教育来培养他们。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
A.教育对培养品格的重要性
B.人类品质的崩溃对孩子的影响
C.孩子们是如何学会人类品质的
D.人类的诸多品质已渐渐崩溃
【答案】D【解析】文段第一句在说爱、敬畏、献身精神等素质可以反映品格,第二句紧接着说过去孩子们可以在文化生活中接受这些品格。第三句由“却”转折强调这些品质正在崩溃,最后用假设句“如果……就……”给出问题的对策,即“必须有意识地依靠教育来培养他们”。故文段最后一句假设句为重点。
这道题目,我们会发现尾句是一个假设句,而在主旨观点题中,假设句常出现在尾句,一般是解决前文问题,也就是作者想要论述的重点。所以对于尾句是假设句的文段一定要重点关注。
因此做主旨题时,可以适当关注尾句。当尾句用指代词对文段进行总结或出现假设句时,文段重点很可能就是尾句。
“总结词”——让你更懂作者的心
在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经常是大家比较头疼的问题,而其中的重点之一当属主旨观点题。主旨观点题的做法是先分析文段,找到文段论述的重点,对文段主旨进行总结,最后比对选项。
有时作者为了更加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往往会在尾句用总结词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所以,总结词引导的尾句通常是在提示作者的核心观点。常见的总结词有总之、由此观之、总而言之,可以说等等。大家在读文章的时候要高度注意,高度敏感。
下面通过例题进行讲解说明。
例题: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以及90后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催生了租赁公寓的兴起。租赁公寓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观念,租房由过去的不得已转变成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据调查,虽然拥有自己的住房仍是90后的刚性需求,但他们当中只有30%的人愿意为了买房而降低生活质量;另有56%的90后不愿意买房,因为房贷过于沉重会降低生活质量。由此观之,这些更看重个人价值的90后,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许多90后不愿为了买房降低生活质量
B.90后年轻人未来的买房需求非常旺盛
C.租房是大多数人更易于接受的居住方式
D.城市高房价影响多数年轻人的购房意愿
【答案】A【解析】文段第一句指出在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以及90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这样的背景之下催生了租赁公寓的兴起。接着第二句表明租房成为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第三句话引用调查数据说明,相当一部分90后不愿意为了买房而降低生活质量。最后一句话通过“由此观之”得出结论:90后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那么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的就是90后这一群体不愿意为了买房降低生活质量。A项,许多90后不愿为了买房降低生活质量,符合文段意在强调的内容,保留。B项,90后年轻人未来的买房需求非常旺盛,与题干强调的90后不愿意为了买房降低生活质量的意思相反,排除。C项、D项未点明论述主体“90后”,同时并非文段意在强调的内容,排除。故本题选A。
通过这道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尾句当中出现了总结词,总结词的作用是总结题干前文的具体内容从而引出作者观点,也就是文段的主旨重点所在。这道题尾句“由此观之”后面的内容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对尾句进行客观概括,进而选出正确答案。
除了总结词引导的尾句体现作者观点以外,我们还可能会遇到指代词,条件词,假设词引导的尾句体现作者观点等等,都是给大家强化尾句对于我们主旨题的重要性,同学们可以在接下来的做题过程中去重点关注一下文段的尾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解决此类题目,多多练习,熟能生巧,把这类题目的分数拿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