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逻辑判断:巧解复言命题综合推理前提型!
2025-03-22 10:03
来源:政华公考

逻辑判断:巧解复言命题综合推理前提型!

到备考判断推理中的逻辑判断,各位小伙伴应该并不陌生。逻辑判断中经常考查到复言命题综合推理前提型的题目,这类题目应该怎么判定怎么解题呢今天和各位小伙伴分享一下,关于复言命题综合推理前提型的题目应该怎样判定和解题思路。

“复言命题综合推理前提型”

所谓复言命题综合推理指的是题干条件中包含有直言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综合推理的题目。根据问法不同可以分为复言命题综合推理结论型和复言命题综合推理前提型两种题型,其中前提型的问法一般为“补充哪个选项前提,能推出结论”。所以,各位小伙伴可以结合题干条件出现了多种命题和问法两方面,来判定复言命题综合推理前提型的题型。

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一般是从确定结论入手,寻找需要补充的前提,但是老师今天与大家分享另外一种更快速的解题方法,让各位小伙伴能够更好应对这类题型。

“如果结论是出现一次的条件,那么需要补充的前提就是与题干条件中另外一个出现一次的条件有关的选项”,我们来看一下例题。

【例1】:

吴老师、张老师、孙老师、苏老师都是某校教师,分别教授语文、生物、物理、化学四门课程。

已知:

①如果吴老师教语文,那么张老师不教生物

②或者孙老师教语文,或者吴老师教语文

③如果张老师不教生物,那么苏老师也不教物理

④或者吴老师不教化学,或者苏老师教物理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可以推出孙老师教语文?(  

A.吴老师教语文

B.张老师不教生物

C.吴老师教化学

D.苏老师不教物理

答案C【解析】题干四个条件中出现了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问法为下列哪项如果为真,可以推出孙老师教语文,所以判定该题目为复言命题综合推理前提型的题目。根据问法发现“孙老师教语文”在题干中是出现一次的条件,所以要选择的正确选项应与题干条件中另外一个出现一次的条件有关的选项。观察四个条件,④中“吴老师不教化学”出现了一次,所以正确答案应与吴老师是否教化学有关,只有C项提到了吴老师教化学,故选择C项。

【例2】:

地理老师在五个柜子里放入了五种矿物,每个柜子只放一种矿物:赤铁矿、黑云母、绿泥石、黄铜矿、方铅矿。

已知:

1如果一号柜放赤铁矿,那么二号柜不放黑云母

2或者三号柜放赤铁矿,或者一号柜放赤铁矿

3如果二号柜不放黑云母,那么四号柜不放绿泥石

4若五号柜放方铅矿,则四号柜放绿泥石。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可以得出“三号柜放赤铁矿”的结论?(  

A.二号柜不放黑云母

B.一号柜不放黄铜矿

C.五号柜放的是方铅矿

D.四号柜不放绿泥石

答案C【解析】根据问法发现“三号柜放赤铁矿”在题干中是出现一次的条件,所以要选择的正确选项应与题干条件中另外一个出现一次的条件有关的选项。观察四个条件,4“五号柜放方铅矿”出现了一次,所以正确答案应与五号柜是否放方铅矿有关,只有C项提到了五号柜放方铅矿,故选择C项。

通过这两道题目相信各位小伙伴对复言命题综合推理前提型的题目有新了的认识,也能够掌握老师分享的快速解题的方法,望各位同学勤加练习,巩固知识,快去找些题目练习一下吧。

 

三步走:轻松破解复言命题综合推理前提型

复言命题一直是事业考行测逻辑判断部分的重要考点,而其中综合推理更是重中之重。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复言命题综合推理的前提型。

一、何谓复言命题综合推理前提型

此类题目往往以一个故事或事件为背景,结合直言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等多种基础命题形式,题干中给出一个已知的结论,求需要补充的前提。

二、如何解题

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为三个步骤:1.由已知结论入手;2.寻找结论关联信息;3.根据规则反推。我们结合例题来看看。

【真题示例1】某高校外语教研室新招进五位外语老师,每位老师只教授一门外语。并且满足以下条件:

①如果小钱教德语,那么小孙不教俄语

②或者小李教德语,或者小钱教德语

③如果小孙不教俄语,那么小赵不教法语

④或者小赵教法语,或者小周不教英语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可以得出“小李教德语”的结论

A.小钱教德语B.小孙不教俄语C.小赵不教法语D.小周教英语

【解析】:题干中给出了四条信息,涉及假言命题和相容选言命题,问的是“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可以得出‘小李教德语’的结论”,确定为复言命题综合推理的前提型。第一步:找到已知结论,小李教德语。第二步,找到结论关联信息。与之相关的是②或者小李教德语,或者小钱教德语。第三步,根据规则反推。②为相容选言命题,根据推理规则,否定一个支命题,才能肯定另一个支命题。因此,要得到小李教德语,必须保证小钱不教德语。排除A选项。继续反推。要得到小钱不教德语,与之相关的是①,根据假言命题逆否命题的规则,否前推否后,因此可知小孙教俄语。排除B。又,继续反推,与小孙教俄语相关的是③,逆否可知,要得到小孙教俄语,必须有小赵教法语,排除C。最后,与小赵教法语相关的是④,根据相容选言命题推理规则,要得到小赵教法语,必须保证小周教英语。故,正确答案为D。

【真题示例2】有以下几个条件成立:

①如果小王是工人,那么小张不是医生;

②或者小李是工人,或者小王是工人;

③如果小张不是医生,那么小赵不是学生;

④或者小赵是学生,或者小周不是经理。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可得出“小李是工人”的结论?

A.小周不是经理B.小王是工人C.小赵是学生D.小周是经理

【解析】:同上题,题面给出了假言命题和选言命题,同时给出了一个结论,要求前提。从结论“小李是工人”入手,与之关联的是②,要得到小李是工人,根据相容选言命题推理规则,必须保证小王不是工人,排除B选项。又,要得到小王不是工人,与之相关的是①,根据假言命题逆否规则,需要保证小张是医生。要得到小张是医生,与之相关的是③,根据假言命题逆否规则,必须保证小赵是学生,排除C选项。要得到小赵是学生,与之相关的是④,根据相容选言命题规则,必须保证小周是经理。故,排除A选项,正确答案为B选项。

综上所述,复言命题综合推理的前提型难度并不大,考查点通常为假言命题、选言命题、联言命题等基本规则,在熟记这些规则的基础上,合理的运用方法就能够轻松的应对。

 

前提型题目怎么做?两个方法来解决!

在行测逻辑判断这个板块,有一类题目会有这样的问法:“为了使上述论证成立,以下哪项必须为真”或者“上述论证还需基于以下哪项假设”其实就是让我们给题干结论补充前提,我们将这类题称为“前提型”题目。

部分同学做这类题有点找不到头绪,或者是凭感觉选一个顺眼的选项,因此正确率不太高。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两个解决前提型题目的好方法:

方法一:“搭桥法”

所谓搭桥法,就是在分析完题干后,寻找论据和结论中是否有跳跃概念,如果有,就给跳跃概念建立联系,我们称之为“搭桥”。

具体通过题目来了解一下吧:

·例1·

考古学家通过对消失已久的鹦鹉嘴龙进行体色重建,发现其腹部颜色为浅色而背部颜色较深,这是一种保护色,作用是通过在身体上形成阴影,让动物自身在其他动物眼中失去立体效果,因此也被称为反荫蔽体色,这在现代动物中也较为常见。据此分析,考古学家推测鹦鹉嘴龙最有可能居住在森林里。

要得到上述结论,最需要补充的前提条件是:

A.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其体色模式大多为反荫蔽体色

B.恐龙包含许多种类,其中大部分都生活在森林和草原中

C.在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考古推测该区域曾有大片的森林

D.鹦鹉嘴龙是一种小型恐龙,这种体色对于逃避天敌有天然的伪装作用

【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可知,题干由论据“鹦鹉嘴龙有反隐蔽体色”推出结论“鹦鹉嘴龙生活在森林里”。论据和结论中存在明显的跳跃概念,即“有反隐蔽体色”和“居住在森林里”存在跳跃,因此,我们只需要寻找给这两个跳跃概念搭桥的选项就行了。

A项,说明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大多有反隐蔽体色,就在题干的跳跃概念中建立了联系,是题干结论成立的前提,保留。

B项,说到恐龙大部分种类生活在森林草原中,并不能给题干的跳跃概念建立联系,也不是结论“鹦鹉嘴龙居住在森林里”的必要前提,排除。

C项,考古推测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曾有大片森林,并不能在题干跳跃概念之间搭桥,也不是结论成立的必要前提,排除。

D项,鹦鹉嘴龙体型小,反隐蔽体色有天然伪装作用,并未在题干跳跃概念间建立联系,不是结论成立的必要前提,排除。故本题选A。

方法二:“反向验证法”

有些前提型题目,我们分析完题干后,发现找不到明显的跳跃概念,这时候怎么办呢就可以用到第二个方法——反向验证法。所谓反向验证,就是回归“前提”的逻辑本质,即“前提”是题干成立必须有的条件,没了这个条件,结论就不能成立。而反向验证法,就是验证一下如果没了这个选项,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没了该选项,结论也不成立了,则此选项是前提若没了该选项,结论不受影响,说明该选项不重要,不是前提。

下面通过题目来应用一下这个方法吧:

·例3·

【例3】近来网上出现了一则有关“公务员绿色出行的报道,即A市教育局通过添置公务自行车,使得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不再派汽车,从而大幅降低了公务汽车使用率。B市环保局负责人看了这则报道,认为引进公务自行车能缩减财政开支,于是决定采取这种做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构成上述决定的前提条件?(   

A.B市环保局原来的公务活动主要是采用汽车出行的方式

B.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由自行车取代汽车,不会影响办公效率

C.B市环保局的办公人员规模和已有公车数量与A市教育局相近

D.自行车出行的方式结合B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道路交通状况是可行又可取的

【答案】C解析题干先指出A市教育局通过添置公务自行车,使得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不再派汽车,从而大幅降低了公务汽车使用率,进而得出结论,B市环保局引进公务自行车也能缩减财政开支。题干不好确定跳跃概念,可用反向验证法解题。

A项,将该项反向代入,如果原来不采用汽车出行,那么也就不需要用自行车替代汽车,此时题干论证不成立,A项是题干成立的前提,排除。

B项,将该项反向代入,如果此做法影响了办公效率,B市则不会引进,此时题干论证不成立,C项是题干成立的前提,排除。

C项,将该项反向代入,即使办公人员规模和已有公车数量不与A市相近,也不影响B市采用相同的办法达到缩减财政开支的目的,不是题干决定的必要前提,当选。

D项,将该项反向代入,如果该方式在B市不可行又不可取,那么B市就不会引进,此时题干论证不成立,因此D项是题干成立的前提,排除。故本题选C。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