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素材:近期面试高频考点
近期为民的创新好窗口
【兜底服务窗口】
8月12日潮新闻报道,浙江杭州高温持续多日,钱塘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大厅里人头攒动。这里有个“兜底服务窗口”,针对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通过部门沟通协商研判,帮助企业和群众疏通办事梗阻、找到解决途径,让“难办的事”办得了、“办不成的事”办得成。
(一)是什么
上述“兜底服务窗口”,可谓“办不成事”窗口的升级版,其出台分级处置的“135”机制格外亮眼——简易问题现场办,1个工作日内答复;复杂问题“局长办”,3个工作日内答复;疑难问题研讨办,5个工作日内答复,涉及跨部门或区域的难题,通过“区长直通车”和分管的副区长及区长一起研判。这一机制是“兜底服务窗口”破解“一件事”到“一类事”的蜕变,是在努力探索和寻找解决疑难问题的长效机制。将政务服务从以部门权限为主的办事视角,转向以群众需求为主的服务视角,这是“兜底服务窗口”值得其他地方参考借鉴的经验。
(二)为什么
以“专门窗口”“兜底窗口”,确保老百姓不白跑、不扑空,体现了为民服务的“速度”,更反映出为民服务的“温度”。
(三)怎么办
1.面对群众、企业迫切需要办理的事项,少作“能不能办”的技术判断,多作“应不应办”的价值判断,用心用情用绣花功夫,不但可以把每件事办成,而且能做到不留后遗症。即使遇到不合规的情况,也联系相关部门为群众和企业讲清楚,帮其寻找补救办法,从而实现真正的兜底,更好践行“办结不是把事情办了,而是让百姓真正满意”的理念。
2.让“兜底服务窗口”能彻底兜底,离不开科技赋能、数据共享。钱塘区“兜底服务窗口”的成功就与浙江建成统一的公共数据平台、以统一技术标准降低部门间数据共享复杂度不无关系。
3.为民服务多做“绣花功夫”,把小事当大事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件事”专窗虽小,解决的却是群众的心头“大事”。窗口单位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通过“一网申报”“智能分发”“并联审批”等,不断把职责范围的事情做好做优,真正把专窗的作用下沉到基层一线。“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要时常“想前一步,向前一步”,加强主动治理,拓宽群众意见建议的反映渠道,了解企业、群众对政策改革的需求及建议,主动问需于企、问需于民,推动问题“未诉先办”,以优质公共服务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4.为民服务重在“公共服务”,体现责任担当。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小小窗口,可以窥见“民有所呼,我有所为”。一方面为民服务不能丢下任何一个群体,应当考虑到形形色色的情况和需求。在技术更迭、照章办事的同时,保留兜底服务,让少部分人也能顺利办成业务,这才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另一方面,要在服务上多创新,花大心思啃硬骨头。从“政绩为谁而树”的角度出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要能够不怕麻烦甚至敢于“自找麻烦”,在“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中展现责任担当。
5.为民服务力促英才“留下来”,为企业帮办代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民服务要创新举措,力促青年英才“留下来”。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帮办代办,实现高层次人才认定、住房补贴、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等,通过全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跨部门协同、覆盖全流程的服务窗口,为企业、人才提供“只进一次门、只用一张网、只打一次电话”的高效便捷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办不成事窗口】
(一)是什么
近日,北京、辽宁丹东等地社保服务中心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受理企业、群众没能顺利办理的服务事项。窗口虽小,解决的却是群众心里的“大事”。
(二)为什么
1.“办不成事”窗口,着力解决的是群众办不成的事,体现的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务实态度。通过专门设立调解室、连接总服务台,“对症下药”专治各种办不成的“疑难杂症”;通过要求服务、咨询、引导做到一次性告知,提高办事指南的知晓度、精准度……对“办不成的事”一帮到底,最直接地解决群众遇到的切切实实的问题,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
2.“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帮助服务窗口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例如,是否通过网络平台、电话等各种渠道明确告知了群众应携带的材料;办理事项的内容、环节等是否存在瑕疵漏洞;等等,为窗口单位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指明了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3.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解决“办不成的事”,也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要求具体办事人员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必须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将“办不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最终转变为“办得成的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得到群众好评,也正是因为其充分体现了帮助群众办成事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服务质量,提升了办事效率。
4.“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拉近的是民心。一是倾听群众诉求的“窗口”、“灭火器”,还能根据群众诉求,及时与办事部门沟通,使之服务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意愿,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显而易见,是好处多多。二是形成“分忧解难”的平台。三是疏通“末梢神经”的通道,打造便民“直通车”。
(三)怎么办
1.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也要学会举一反三,从“办不成的事”中学会总结分析、归纳剖析,梳理出共性问题,通过改进服务、完善制度让群众少遇到“办不成事”的情况。
2.相关部门应努力补齐工作中的短板,破除阻碍群众办成事的隐形壁垒,提升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深度和服务品质。比如,打破各部门的数据鸿沟,让数据之间形成群众办事证据闭环,避免陷入“证明难”;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实行一条龙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服务窗口设立办理速度与办结效率的典型示范,树立立行立改的工作理念,摒弃疲沓拖拉的工作心态,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3.需要畅通民意表达机制和渠道,加大群众监督力度,健全和扩大其他监督形式。
4.必须加强群众公认在部门窗口考核中的比重,让群众口碑成为衡量部门窗口的重要途径,让科学的机制,确保在民意面前反应迅速、得当、科学,做到严格落实,“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才起到了实效。
掼蛋的是与非
【是什么】
近两年来,掼蛋迅速“破圈”,占领了很多人的生活时间和空间。有人说它是健康益智的娱乐方式,有人说它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程”,还有人说它是企业大佬的“社交利器”。但随着其日益成为某些公职人员的新迷醉、个别企业经营者的新机巧和一些年轻人的新宠爱,掼蛋沉迷也愈发成为某种值得重视和警惕的社会现象。
所谓掼蛋,其实就是一种扑克游戏,它起源于江苏淮安地区,由原来通行全国的“跑得快”和“八十分(升级)”发展演化而来,牌局采用四人结对竞赛、输赢升级的方式进行,因此更具趣味性,近年来掼蛋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据说已有1.4亿玩家。
【说什么】
(一)反对派
如果热衷喝酒组局、打牌掼蛋成为某些领导干部的日常爱好,成为个别企业经营者用以开拓市场的“撒手锏”,成为不少年轻人心慵意懒的“避风港”,掼蛋沉迷也就成了“躺平文化”的新变种。
当“躺平心态”遇上“掼蛋文化”,休闲娱乐便成了最紧要的事儿。
一些干部热衷躺平于掼蛋舒适区,有意无意消解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害莫大焉,应当坚决反对。
如此掼蛋,掼的不是牌技水平,而是人情世故;如此圈子,圈的不是同道情谊,而是功名利禄。
过度商业化,一些比赛把大奖重奖放到海南、澳门等地,有朝德州扑克发展倾向,涉嫌变相赌博。
在一些地方,掼蛋实际上成为干部作风“腐蚀剂”,不少党员干部沉迷其中,经常组局凑人掼蛋、吃喝,无异于拉“小团伙”,违背整治“四风”精神,危害党员干部形象,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二)辩证派
无论“掼蛋”还是最近颇为流行的“晒背”抑或其他,只是不同人选择的不同休闲方式而已。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关乎底线的,不需要谁来判定对与错。显然,动辄口诛笔伐、上纲上线的思维和文风惯性,已经和今天的发展环境、社会心态不再相容。倡导理性、平和、宽容的社会心态,而不是动辄制造上纲上线、口诛笔伐的舆论氛围,这,才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状态。
(三)支持派
无论是否相识,通过一局掼蛋,就能迅速拉近彼此距离,俨然搭建新型圈层人脉“粘合剂”
【有什么】
有的干部凭借自己的地位、资历和人脉,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消极怠工,得空就掼,甚至一周能掼十几个小时。
有的干部落实工作时虚字当头、空字挂帅,却将《掼蛋心法》背得滚瓜烂熟。
一些单位形成了“社交壁垒”,不会掼蛋就融不进圈子,“牌桌上有人好做官”被奉为圭臬。
一些经营者,在企业转型发展遇到瓶颈时,不是想方设法向“新”突破、向“高”攀登,千方百计追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超越,而是试图利用掼蛋与领导干部拉关系,在牌桌上摸清领导干部的需求爱好,寻求机会制造“人情债”。
【为什么】
这些都是“躺平文化”在某些公职人员中新的表现形式,也是“四风”的新变种,损害党员干部形象,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这种寄希望于“四两拨千斤”的巧劲,不仅是经营思路的跑偏,也是对亲清政商关系的损害。
对广大青年来说,当掼蛋成为“佛系”的新载体、“躺平”的代名词,奋斗的激情在游戏中消颓,拼搏的志气在娱乐中丧失。这对个人和社会,都不是一件好事。
围绕掼蛋兴起的各种新圈子,不仅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更会侵害社会风气,助长金钱至上、关系为王的不良倾向,使正常的社会关系异化为金钱关系、利益关系、裙带关系。圈子文化风行,侵染的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消解的是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热情。
倘若兢兢业业、埋头实干者不被重视,察言观色、“精于送牌”者游刃有余;遵纪守法、讲求原则者老受排挤,吹吹拍拍、胡作非为者如鱼得水,“潜规则”也便不言自明了。从这个角度讲,实践中游戏规则的变味,越来越对政治生态带来影响,甚至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
【怎么办】
在形势和任务面前,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决不可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庸碌无为“混日子”;决不可以推脱应付、讨价还价,拈轻怕重“做样子”;决不可以表态敷衍、落实消极,只喊口号“唱空城”;决不可以循规蹈矩、患得患失,一心想当“太平官”。“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勇毅卓绝,决不能让步于“一心只打掼蛋牌”的闲散沉醉。
广大党员干部对掼蛋之风日盛应保持清醒认识,注重培养健康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精神追求,严以律己、坚守初心、适度参与,切莫沉迷其中抑或借机搞“小圈子”,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损害党和政府形象、贻误各项事业的开展。
材料里的浪费
【是什么】
错一个字要重新打印一本?微信公众号“半月谈”7月30日晚文章提到,近日,在江西省一个会上,一位省领导对处理文件材料的浪费现象提出批评,“就一个字,用笔改下就行。小账也是账啊,这种钱乱花,别的钱也可能大手大脚”。“半月谈”还列举了这些浪费问题:有的A4纸打印只打单面,明明普通打印就可以,非要上彩色打印;有时就因为行间距、页边距、字体字号等问题,材料要整本整本重新打。在机关浪费的“大江大河”中,材料出错重印只是一朵“小浪花”,更多的是不出错的浪费。
【消极影响】
1.不仅费时费钱,而且让工作人员疲惫不堪。
2.这也折射出个别地方和单位没有把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实落细,影响干群关系,降低公信力。
【为什么】
1.意识淡薄。毕竟,相比于公款吃喝、超标配车等奢靡之风,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痛感”不强,一忙起来更是无暇顾及。加上这些细碎的办公用品又是“公家”的,办事人员既不用自己花钱,也往往无需遵守太多使用规范,久而久之就见怪不怪了。
2.形式主义作祟。仍以打印来说,每到开会、迎检、招投标,一摞摞材料都等着签字、盖章、入台账。不少流程其实可以也已经线上完成,却非要纸上留痕,且必须精益求精毫无瑕疵,为了形式而折腾,难免不阿造成浪费。
3.上级部门的喜好。办会干部也有担心,万一与会领导不了解情况,或是不喜欢手写修改的材料,给出个“办文办会不够严谨”的批评,那忙活半天还不如全部重印。本该人人反对的浪费现象,却成为多数人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可见,上级部门的意见反馈,是决定基层是否重视“材料浪费”的关键因素之一。
【怎么办】
1.大多数领导干部应对基层工作的不易多一份包容,对文件材料的“干净整洁”少一份刻板要求,对办文办会中的厉行节约给出足够的褒奖,这样的“奖励反馈”才能让基层有足够的动力,着手解决“小材料”中的“大浪费”。
2.对上级部门而言,一方面应加大对无纸化办公的推广力度,不涉密的材料文件尽量使用电子形式收发,从源头上减少纸质材料的使用。另一方面,确需纸质材料的,也要给不断“升级换代”的文件材料“降降温”。当前,装订成册的材料汇编越来越常见,会上提供散装材料就显得“不够规格”,还有很多材料甚至用铜版纸彩印。试问,如果把会议材料当作图书来印制,谁还会在上面动笔改?上级部门要树立重实绩、轻材料的导向,在会议、调研、评优等各项工作中,把会议材料过度包装的风气压下去,为推行“材料里的节约”营造良好的氛围。
3.对基层部门而言,则要在材料的实用性上下功夫。材料是否有改动,精致与否,并不反映其真实价值。在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里,陈列着一张“循环再用”的稿纸,其中一面上写满了涂涂画画的招商引资政策。就是这样一张普通的稿纸,伴随着招商引资小组完成了重要的招商任务。比起文件材料的外在形式,内容对现实问题是否有指导意义,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基层部门该“卷”的,应是汇报材料的内容,是背后付出的努力、完成的实事,唯有此,才不至于患上“材料焦虑症”。当然,材料错误背后的人为因素也值得重视。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办文办会能力,通过耐心细致的努力,尽量减少材料中出现疏漏的概率。
4.相关单位应心里有数,主动细化落实相关规定与要求,拿出自己的节约方案。比如,细致统计办公用品消耗情况,根据具体需求不断调适预算;对各类支出动态追踪,树立起“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