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热点学申论
完善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
【热点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一)治理理念
要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
1.意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2.总体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①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
②治理要充分发挥人民的能动性(一切依靠人民)
③治理成果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
3.提高社会治理“四化”水平(特点)
①专业化——专业人士、专业力量
专业化:专业的队伍,理念、技术和方法。
“着力提高干部素质,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市。”——习近平总书记
②社会化——社会组织、社会力量
社会化:主体多元—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达到既种好“自留地”,管好“责任田”;又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的目的
③法治化——依法治理、法治观念
强调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④智能化——科技支撑、人工智能
(二)治理方式
①系统治理——多元主体参与,形成治理合力;统揽全局、高瞻远瞩。
②依法治理——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
③综合治理——治理手段多元,综合运用法律、道德、科技等手段。
④源头治理——矛盾就地化解、风险源头防范,新时代“枫桥经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网格化管理。
(三)治理体系
【1】历史演变过程
1.党的十七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2.党的十八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4.党的十九大报告: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②加入“四化: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法治化”、“共建共治共享格局”;③重心下移到基层。
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6.党的二十大报告,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2】格局:共建共治共享
①共建:回答的是社会治理依靠谁的问题(Eg:网格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街道办、社区委员会……)
②共治:回答的是社会治理如何开展的问题(方式、手段E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
③共享:回答的是社会治理的成果问题(成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四)基层治理(社区、乡村)
1.做法:
*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采用“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现代治理方式。
2.原因:
①基层重要: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心。
*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政策落地的责任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在基层。
*城乡、社区==》各利益关系交汇点,社会矛盾的聚焦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②国家政策: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热点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一)权威论述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二)如何保护
1.树立目标: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2.树立理念:
①两山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②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③三条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④三种意识——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3.统筹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态治理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4.严格管理: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5.落实责任:实行责任制;加强惩处,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绝不能让制度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6.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人民福祉为中心,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国际法为基础,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
中国“万亿之城”增至26座
【热点背景】
时隔两年,全国万亿GDP城市扩容至26座。日前,常州、烟台相继官宣2023年GDP突破万亿元。至此,我国“GDP万亿俱乐部”在17年间已扩容至26座城市。其中,长三角的万亿级城市数量增加到9个,继续保持头部城市培育“领头羊”的优势。
【公考角度解读】
1.表明态度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长期的快速增长。这种经济发展的成功得益于各级政府和企业对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和投资的政策,为各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且各城市也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加大了对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这些努力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为此感到十分自豪。
2.分析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巨大优势
(1)市场规模庞大
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市场规模巨大。这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在的消费需求。各城市的经济发展使得这些市场更加活跃和多样化。
(2)多样化产业布局
中国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产业布局。不同城市具备不同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业和竞争优势。这种多样化的产业布局可以降低风险,提升整个国家经济的韧性。
(3)投资吸引力提高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各城市对于国内外投资的吸引力也在增强。繁荣的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才等因素使得各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4)人才集聚效应
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城市,形成了人才集聚的效应。各城市通过培养本土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促进了人才的交流和互动。这为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分析现如今城市经济发展也面临的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一些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受到影响。此外,一些城市还可能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因此,这些城市需要加强自身优势和解决短板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谈如何促进各城市健康经济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重视中小城市的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吸引企业和人才流入。
(2)加大对创新和科技的投入
继续支持科技创新和研发,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孵化器和科技园区,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人才流动和跨地区合作。同时,加快建设智慧型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留在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