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解读
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热点背景】
国内外正兴起一股工业资本从城市向乡镇转移的新趋势,一个个工业“品牌”兴建起一个个以研发小镇、总部小镇等形式的“品牌小镇”,为中国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模式。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一、何为特色小镇
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
二、特点小镇的标准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三、建设特色小镇的意义
1.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
2.区域协调: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3.城乡协调: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4.文化保护: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文化,传播优秀思想。
四、建设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不科学:缺少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侧重产业发展,未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
2.同质化严重:缺少自身特色,过度商业化严重;文化活动雷同,缺乏民俗。
3.运营管理弱:缺乏专业管理团队;发展涉足多种行业,运营难度大。
4.机制不完善:单纯理解为招商引资;缺少扶持政策。
五、建设特色小镇的原则
1.坚持遵循规律:立足各地区发展阶段,遵循经济规律和城镇化规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使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
2.坚持产业立镇:立足各地区比较优势,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引导企业扩大有效投资,发展特色小镇投资运营商,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
3.坚持规范发展:统筹规范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把握内涵、纠正偏差、正本清源,坚决淘汰一批缺乏产业前景、变形走样异化的小镇。
4.坚持典型引路:逐步挖掘特色小镇典型案例,总结提炼、树立标杆、推广经验、正面引导,以少带多引领面上高质量发展,确保沿正确轨道健康前行。
5.坚持优化服务:明确政府角色定位,顺势而为、因势利导,重在理念引导、规划制定、平台搭建和政策创新,使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政府引导、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六、如何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1.坚持科学规划。按照控制数量、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产业与服务、文化、生态发展相结合。
2.突出特色开发。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与特色地域文化相结合,保持独特风貌。
3.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道路、水电、通信等设施建设。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4.加强生态保护。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融。
5.打造共建共享。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积极参与投资、运营和管理。
6.创新建设机制。放开落户限制,落实居住证制度。盘活存量土地,建立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综合分析】
从古代推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近代强调“人定胜天”,再到当下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人类在文明发展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之道。不要故步自封的盲目保护,也不要野蛮激进的疯狂开发,而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进行可持续性开发,在生态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实现保“红线”与变“红利”的良性发展。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提出对策】
1.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3.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4.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要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5.要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要强化法治保障,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强科技支撑。
代经济火爆背后的隐忧
【热点背景】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激活消费新市场”。“代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打破了惯性思维模式,突破了传统机制限制,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新职业的产生。
【解读】
【基本含义】
代经济是指主要交易模式是甲方请求乙方替代其完成某项活动,并支付乙方薪酬,其通常借助第三方网络平台或二手平台完成交易。其需求通常分为三类:一是合理需求,以实际服务为代理行为的,如外卖、代驾、代购等;二是小众需求,以精神享受为服务内容的,如游戏代练、代看雪、代撸猫等;三是不当需求,服务内容触碰道德法律底线的,如“代人追星”“代人相亲”“代追女生”等。
【综合分析】
新兴事物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个人能力下降。消费者事事找人代做,逐渐丧失动手、交际等基本生活能力,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代经济个性化鲜明,结果未必尽如人意,甚至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成本去弥补。服务平台不够成熟,发展参差不齐。如,产品种类众多、缺少服务质量和售后保障机制,服务价格高低不等、市场信息不对称;缺少准入机制,监管难度大;小平台建立时间短,运行管理不完善。
【采取措施】
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方面: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平台监管。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引导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参与主体责任与义务,规范代理行为;强化网络平台监管,通过罚款、约谈等措施,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服务提供企业:加强平台建设,保障行业发展。坚持标准化,保证服务质量。如:建立包括预约、服务、反馈在内的标准服务流程;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机制,包括录像记录、服务要求等。培训服务人员,建立准入标准。严格甄选进入平台的服务类型和服务人员,建立服务供给者信用水平考察考核体系,实名认证等。注重信息安全保护,强化信息保护意识,防止信息泄露等。
消费者个人:摆正态度,正确看待。根据实际需要,讲求适时适度,制定合理消费计划;慎重选择服务商家,确保信息安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公考角度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极大进步,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反映生活、扎根生活的文艺创作,这就要求文艺创作与时偕行、努力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向而行,不断引领社会的文明新风尚。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规律、群众心理需求规律和文艺创作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更多关注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情感,打造出富有人文关怀和艺术思考的作品。
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优秀文明的重要依托。当前,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坚持能保则保、应保尽保的原则,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全面性的保护工程;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是回归生活,使之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最终实现活态传承;而在保护理念上,应该像爱惜生命、对待生命一样,深入挖掘、系统保护、活态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作用,不止在于它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基因,更在于它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密码,也在于它为其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还在于它是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置身新媒体时代,坚持内容为王,让更多高品质的产品破圈出海;要拥抱新技术,用技术赋能国际传播;要相信年轻人,让年轻人挑大梁到海外讲中国故事。要共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紧紧围绕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把中国精神表达出去,传播出去。同时善于吸收,贴近海外受众,让这些受众容易接受这些文化产品,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强劲正能量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近日,备受瞩目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发布,共有550件网络正能量作品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一评选活动不仅是对优秀网络作品的肯定,更是对正能量精神的弘扬和传播。
这些脱颖而出的作品,无疑是中国网络生态持续向好的生动体现。作品以文字、图片、音视频、专题专栏和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生动记录了时代变迁的轨迹,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成为网络内容建设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展示的作品在激励人们奋发向前的同时,也是对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有效培育。
举旗定向,以强劲正能量让网络空间愈发天朗气清。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2018—2022年,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93.7%增长到97.2%。人人都有麦克风,因此,清朗的网络空间,不仅要充盈正能量,还要摒除负能量。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网络正能量作品的涌现,正是对正能量精神的积极回应和有力践行。
此次展播活动更凸显“网味”“网感”,以更多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式的新媒体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充分发挥正能量激励人、鼓舞人、引领人的重要作用。这些优秀的作品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记录、去传播,就能够发现那些闪耀着正能量光芒的人和事。正能量的魅力,在于一大批有温度、有力量的正能量网络精品通过网络空间的充分传播,微光成炬,已成为亿万网民共同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生动注脚。
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不仅是对优秀网络作品的表彰和肯定,更是对网络正能量精神的弘扬和传播。这些正能量精品将成为网络空间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网络正能量作品涌现出来,用积极昂扬的力量感染和激励更多的人。让我们携手共进,以网络正能量作品为引领,共同推动网络文明建设的繁荣发展,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村剧”新风口带动“流量再下乡”,这个可以有
靠一部手机拍乡村情景剧“吸粉”800多万,贵州毕节小伙戴繁不仅成了村里的流量担当,更是众多返乡拍“村剧”青年大军中的典型。走红后,他先后成立了传媒公司和农业公司。
在各类短视频平台,靠拍“村剧”走红的返乡青年与乡村“大V”,不在少数。短视频热开始降温的当下,随着政策扶持与平台企业向农村市场的下沉,乡村情景剧似又成新风口,促成了一波“流量再下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3.26亿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67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7.7%。
庞大的用户量下,短视频红利期或远未结束,特别是对于和城镇比“网速”相对较慢的农村地区。
2021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统筹全国3000多家文化馆资源,实施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发掘培育更多优秀乡村网红,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特色发展。
当乡土社会遇到短视频,当乡愁与乡情邂逅情景短剧,“村剧”井喷,或可为乡村地区再引一波流,为乡村振兴再培养一批网红“新势力”。
尽管目前“村剧”存在低俗化、同质化甚至抄袭等乱象,但作为一个新赛道,我们期待它在调动农村文化人才、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吸引广大年轻人返乡创业等方面能有所作为。同时,在政策与平台正确引导之下,让越来越多创作者拍出有内涵、有质感的作品,让更多人看到农村、看到农民。让农村、让乡土,被重新定义、被再次发现。让平台经济为乡村振兴带来“新产能”,让大流量澎湃乡村文化正能量。
分享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公共基础设施带来的便与利,广大农村地区不仅不能缺席,更要深度参与,且期待能同城镇一样“不掉线”“网速快”。
随着越来越多用网、懂网的年轻人返乡,成为能使“新农具”、会干“新农活”的一代“新农人”,我们看到了希望所在。
一批批“戴繁”返乡,无论是拍“村剧”还是有其他创业计划,我们都乐见其成,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在时间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