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不能错过的申论热点
实现医疗改革,增强国民素质
【热点背景】
由于各种原因,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在城镇,先后经历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和试点阶段,全国范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以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等阶段。在农村,伴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努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工作,进而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多样化进行探索与完善。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加强医疗体制改革,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实现全民健康中国。
【综合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明确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强调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而在其中医疗的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加强医疗体制的不断改进,才能为我们全民身体健康打下一个坚实的保障。然而当前“以药养医”是目前我国医改所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医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多样性有待提高;医保政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医疗保险资源分布不合理,费用负担苦乐不均等等其他问题。因此加强医疗体制改革,是推动健康中国的重中之重。
【参考对策】
一是坚持以人为中心。当前医疗卫生服务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医疗中心化和以医院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下所带来的不匹配性、缺乏协同性和缺乏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围绕病人为中心的改革思路,是现代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推进现代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思路。病人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可以让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提供更为科学的诊治方案,并且还可以让医疗卫生服务变得更为注重个体化、人性化。
二是加强医疗管理。加强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特别是公立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对医院采购、运作、大型设备投入等实施有效的监管。医药市场应该整合流通领域,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从严审批药品流通企业,提高审批标准,解决流通领域中多、小、散、低的局面。
三是完善医疗体系。针对医疗保障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同时完善医保服务,将特殊进口药品可以纳入医保当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要在打造城市名片上下功夫
【热点背景】
2024年的冬天,网络热搜几乎被文旅话题“承包”了。为争夺流量,有的城市亮出明星牌,喊话明星为家乡代言;有的城市上演“刷屏战术”,官方文旅账号日更70多条短视频;有的城市主打“听劝”,火速落实网友建议,各显其能,好不热闹。文旅市场一片繁荣。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城市“营销”的重要法宝,但许多文旅市场存在着“旺丁不旺财”的现象,网红效应要转化为实际效益,还需各地更扎实地练好内功。
【综合分析】
近年来,各地政府依托互联网卷“营销”:一是制造网络热点话题,增加曝光度,二是靠短视频、直播赋能,为文旅市场快速复苏提供了强大助力。但由于一些城市旅游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创新乏力,虽吸引了巨大的流量,却难以将其转化为经济效应,导致“网红”难变“长红”。
【参考对策】
一、把握文旅热点,打造“有辨识度”的名片。当前,游客的休闲度假需求日益增长,产生了多样化的细分需求。中小城市若能把握机遇,向全国人民递上一张有辨识度的名片,和传统旅游城市形成差异化竞争,将游客“引进来”。
二、规划因地制宜,打造“彰显特色”的名片。从40年的冰雪活动经历,到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冰雪大世界,哈尔滨走红的背后离不开厚实的自身家底。由此可见,发展旅游经济,需要系统的城市定位和品牌策略,找准自身优势,锻造本地特色,传承优秀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游客“留下来”。
三、深挖消费需求,打造“与时俱进”的名片。一场音乐节、一场足球赛、一次烧烤撸串……文旅热点反映出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基于此,各地要依托新技术,如大数据科学研判游客喜好,如社交平台的互动了解意见和建议,多措并举,增强城市名片的含金量,让游客“反复来”。
深入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
【热点背景】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进行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文化要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文化要素需要转化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要素。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部分传统文化素材的内容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调整为合适的使用方法,要对传统文化素材进行供给侧改革。
传统文化的供给侧改革,需要有正确安全、可溯源的文化信息,需要创新传统文化的供给方式,发展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文化要素,提升“文化产品”创作的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
【综合分析】
文化惠民口号在喊,文化惠民活动在做。当前部分地区基层文化供给体系出现严重配送错位,很多地方的图书配送,特别是农家书屋,其图书结构多来自城市书店淘汰的、市场不受欢迎的书籍为主,很多专业书籍与基层群众的理解能力严重不匹配,比如让不识字的老年人阅读《红楼梦》等文学巨著时,让种地大叔去读高等数学等……文化惠民真的实现了初衷吗?面对种种文化惠民并没有“惠”到群众心坎上的现象,我们不禁要自省,群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有以群众的需求为基础,以群众的评价为标准,才能真正地做好“为民”的文化服务工作。
政策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文化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是否真正做到惠民、利民,需时刻关注群众意愿。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文化之功,犹如滴水穿石。只有基层文化活起来,百姓精神才能富起来。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要真正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推出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引领人民的精神追求,塑造人民的精神风貌。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关键是要贯彻好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建立更加完善、更有效率的运行机制这个“牛鼻子”,形成常态、长效的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正处在从“有没有”“缺不缺”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是关键要义。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热点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生态文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综合分析】
绿色是发展经济的主色调,是产业的生态命脉。绿色生态产业也是富民朝阳产业,独特地缘生态优势,造就生态产品的卓越品质,推进生态区域和生产区域战略转移并实施精细管理,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坚持现代化发展,形成生态观光旅游品牌,成为经济支柱,带动农民增收。可见,应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金山银山,不是等来的,也不是守来的,必须开动脑筋从绿水青山中变出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秦岭深处的柞水木耳,贺兰山东麓的葡萄,河南光山的油茶,成为贫困群众致富的有力抓手;放弃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良好的生态让黑龙江伊春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下决心整治造纸业,一座吸引了大批高技术企业的新城正在浙江富阳拔地而起……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等成为各地发展绿色经济的条条大道,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发挥出了经济效益。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继续贯彻落实“两山论”,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创新挖掘金山银山“价值”,让更多的绿色发展奇迹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
【参考对策】
一是注重规划先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底线、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灵活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增绿披绿护绿活动,加大对荒漠化等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力度,保护恢复湿地和天然林,继续落实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
二是绿色生产生活。完善法律制度,以政策为导向,引导全社会绿色生产,养成绿色生活的良好习惯,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绿色技术创新,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共识
【热点背景】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在峰会上他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当前社会发展越来越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各类社会主体的共识。
首先,对群众生活层面而言,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污染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越来越敏感,近年来一旦发生危害生态环境的事件,马上就会有群众进行举报,甚至直接发布在网络媒体上,成为热点事件。比如昆明滇池污染事件、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等等,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
其次,从社会发展层面而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已经逐步深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自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我国政府就对存在环境隐患的企业越来越关注,打击力度也越来越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很多环境问题的处罚已经提升到了原来的10倍;陕西省咸阳市环保局对陕西某公司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拒不改正问题实施按日连续处罚,罚款金额为1580万元;……。严管重罚之下,各类社会主体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绿色发展成了当下全社会发展的主流发展思路。
最后,从国家形象层面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充分彰显大国使命担当。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宣布: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充分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气度,必将有效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参考对策】
对群众而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能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充分引导群众加强监督,既监督社会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同时也关注政府部门的实际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举报。
对执法者而言,应该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依法办事,不徇私枉法,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让法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底气支撑;要高度群众的需求、呼声,密切关注网络媒体等平台上的实时焦点问题,快速反应,及时处理。
对生产主体而言,应该充分提升社会责任担当,在各个生产环节严格要求,坚定地推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如此,才能拥有美丽、和谐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