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公安联考最新热点解读
2024-01-07 08:05
来源:政华公考

公安联考最新热点解读

“跨省通办”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热点背景

随着人员流动不断增加、企业跨区域经营日益频繁,群众对政务的“跨省通办”需求越来越迫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这可以有效地解决异地办理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当前放管服的大背景之下,不管是医保的异地办结,还是普通证件的异地办结都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从丢失身份证需要回到户籍地到现在的异地短短几分钟就可以补办,从异地医保无法报销到现在的异地网上快速审批。这都是得益于我们“跨省通办”指导意见的进一步落实,体现的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更是政府服务从管理型到服务型转变的具体体现。

综合分析

1.民之所望,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办结2万多对,住院费跨省结算定点医疗机构5万多家,1亿多名群众申领电子驾驶证。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群众“多地跑”“折返跑”等问题。

2.政之所向,提高了政府工作效能、倒逼政府改革创新。一方面,“跨省通办”可以有效的解决异地办理的各种疑难问题,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另一方面要实现跨省办结,必须要做到积极听取企业和公众的诉求和意见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地域之间协同配合机制数字化为技术支撑,这无疑可以倒逼政府不断地提升政务水平。

3.带动创业创新热潮,激发市场活力。这一举措,无疑给异地创业的个人和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让经济主体放开拳脚、施展才能,有利于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

提出对策

1.进一步完善异地数据库,实现办理无忧。建立政务服务通办互访学习交流平台、智库共享数据平台,实时完善数据库,打通异地办事的“堵点”。

2.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解决群众异地办结的痛点难点。按照需求导向、分批推进的原则,重点围绕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高频事项,循序渐进增加到异地办结的系统中,逐步完善“跨省通办”的清单。

3.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对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办理完结制度等,保证异地办结质量不减。

 

年轻人低消费是消费降级还是理性消费?

热点背景

近日,月薪5千的辣酱挑战“10块钱做一顿饭”和月薪远不止5千的悠悠创建“低消费研究所”小组同时冲上热搜,引发了大众对年轻人“践行低消费”的热议,有些人认为是疫情时代的消费降级,也有人认为这是消费方式的理性回归。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固然有一部分年轻人是因为经济现状等原因,不得不降低消费水平,但是,这其中体现更多的还是理性消费。

综合分析

第一,“践行低消费”折射的是观念的转变。现在部分年轻人受到商家“消费主义”思潮冲击,以及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造成错误的消费观。一些没有生活来源的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甚至是通过网贷来支撑自己的虚荣心。甚至还有学生信誓旦旦地说,“我年纪轻轻,凭什么不能过得好一点?”这句话或许反过来问自己更好一点,年纪轻轻凭什么过得好一点呢?所以,倡导低消费有利于扭转部分年轻人不正确的消费观,引导他们理性消费。

第二,低消费最先砍掉的就是“非必要支出”。低消费并不是“不消费”,也不是排斥“高消费”,在有能力且有必要的情况下,相信无论是年轻人自己还是年轻人的父母,都希望年轻人过得好一点。只是在消费之前,我们更多地问一问自己,消费这个是为了什么?有没有必要?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去掉一些浮华,丢掉一些枷锁,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回归理性消费。

提出对策

第一,大力倡导理性消费观念。消费关乎我们个人乃至于家庭的经济负担,理性消费让每一分钱用到实处,有利于提升生活水平,也有利于我国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所以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多渠道、全方位宣传理性消费价值观,引导更多年轻人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更进一步来说,我们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理性消费价值观培养。

第二,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消费观念的改变,必然诞生新诉求和新机遇。年轻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主动摒弃盲目攀比心理,回归理性消费,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提供安心、健康、高品质、可持续性服务的商品。而消费者的偏好,就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因为这里可能创造出一片新的蓝海。另外,消费者的创新诉求也有赖于供给创新,只有增强供给侧对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强化党建引领共谱发展新曲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新时代10年,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新征程上,必须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心。而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时至今日,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领导便更有把脉定向、领航掌舵的作用。因此,为确保基层治理保持正确的方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引领是我们当下的工作重点

综合分析

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我党从1921年建立到现在,经历了100年的风风雨雨,从刚成立时仅拥有50多名共产党员的微小政党成长为拥有近9200万党员的新中国执政大党,成为人民群众的忠实支持者、拥戴者,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相传下来的实事求是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靠的就是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共甘苦。从刺绣脱贫,开辟一条新路的白晶莹,到绝壁凿天渠、初心不改的老书记黄大发,再到每年280多天奔波,引领山地发展,用生命探索脱贫道路的姜仕坤……他们是新时代的领头雁,是乡村发展的领路人。在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的当下,为提高基层治理能力,重视人才选拔,育“头雁”尤为必要

组织强,则基层安组织弱,则基层乱。要主动学习,在积极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主动向党中央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强化务实意识,提高能力素质要勇于求真,摒弃名利思想,杜绝“四风”现象,敢于讲真话、述真情、用真心、求真理,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要干在实处,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中心,以“红船精神”引领提升精气神,不浮夸,不躁动,密切联系群众,踏踏实实做事,多做有利于改善民生的事情,多做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情。实践证明,唯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将群众紧紧吸引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增强凝聚力、向心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在基层治理当中亦是如此。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系农村农业的发展,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关涉国家长治久安。“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不仅体现了我们党社会治理理念的升华,也凸显了创新在基层治理当中的重要价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诉求日趋多元化,基层治理中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这些都对创新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标准。故此,进一步提升人民幸福感,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创新基层治理是制胜一招。

能否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并非一日之功,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助力国家治理行稳致远。

 

“人口红利”助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

热点背景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我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全年新出生人口956万人,首次跌破1000万。由于过去很长时间,主要通过人口数量观察人口红利,所以,随着人口增长由正转负,有人担忧人口红利就此消失。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国家人口增长由正转负,大家有所担忧。李强说,人口红利既要看人口数量,更要看人口质量,既要看人口数,更要看人才数。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我国人口总数在逐年减少,出生率也持续低迷,大家对于人口红利做出消失的判断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人口红利我们不能仅仅从数量上来评价,还要看人口的结构和人口质量,这是一个复杂的评价过程,更要看到我国人口质量在不断提升的局面。

综合分析

1从人口数量看,劳动力充足。我国现在劳动力总数已经有近9亿人,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是1500万人,总数已经超过全球发达国家劳动人口总和。我国依然是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

2从人口质量看,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每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这说明“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3从产业结构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原来依靠人口数量支撑发展的一些产业正在衰减,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崛起。

提出对策

如何优化人才发展战略:

1重点扶持人力资源水平最薄弱区域,加强区域与城乡教育合作共享与协调发展,让更多人享受到教育均衡发展的红利。

2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考虑到未来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将比较丰富,可以选择性地将这部分资源利用起来,让社会得到良性发展,培育更多优秀的后代人才。

 

打造基层人才摇篮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兴邦,人才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是基层发展的动力泵,是基层转型发展的财富密码。当前基层人才短缺已经成为限制地方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想办法打造一支新时代基层人才队伍,为乡村发展提供力量源泉,助力推动乡村振兴。

分析

当前农村空心化问题凸显,大量劳动力外流,优秀人才逃离基层趋势明显。主要是由于基层发展条件较差,乡村产业弱势,发展平台受限,资金支持不足,管理体制落后等,让人才队伍产生乡村就是落后,乡村就是没有前途的偏见思维。政府在各方面也给出积极倾斜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最终导致农村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等现象。需要出台人才建设的方案,打出一套人才队伍的组合拳。

对策

1.引进人才完善户籍、住房、待遇等制度出台扶持政策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引进志愿者、创新引进方式如引智、线上会诊交流等。

2.留住人才:畅通晋升途径、增加生活关怀、改善工作环境。

3.用好人才:匹配适合岗位、提供发展条件、提供物资资金人员等支持。

4.培育人才:老带新机制开设培训班合作轮岗学习与高校机构合作。

 

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热点背景

重庆市某公司在市政施工时,损坏城市照明管线,由于该公司主动报告并如实陈述违法行为,后果轻微,执法人员予以从轻处罚;山东曲阜尼山镇鲁源新村通过乡村游发展起来,但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也成了一道执法难题,当地执法与服务并举,予以行政处罚的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让商户“安家”……随着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正式施行,各地方各部门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力求执法要求与执法形式相统一、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分析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方式,工作面广量大,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近年来,随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断深化,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总体上有很大改善,但法治政府建设还有一些难啃的硬骨头。现实生活中,一些行政机关采取突击式执法,在处罚手段上层层加码;一些地方存在滥设“电子眼”引发“暗中执法”等问题。此外,不合理罚款、粗暴执法等现象仍未杜绝,不时引起社会关注。

如今,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着眼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着力实现行政执法水平普遍提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努力方向。

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提升行政执法的温度。修订后的行政处罚法,强化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增加首违可以不罚,明确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通知》要求,不得在未查明违法事实的情况下,“一刀切”实施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等行政处罚;要综合分析研判同一区域内高频违法行为的原因,推动源头治理。各地不断规范执法言行,推行人性化执法、柔性执法、阳光执法,有的地方还列出包容免罚清单等,让执法更具公信力,更为社会所接受。

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也要加强行政执法的力度。涉及群众的问题,要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充分考虑执法对象的切身感受,可以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柔性方式。但是,对食品药品、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城市管理、交通运输、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则要加大执法力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还需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只有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执法规范化程度越高,法治权威和法治信仰就越能在全社会形成,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也会越强。相信,随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落实到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个执法环节,这种正相关效应也会愈加彰显。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