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完备、全面整体的过程,必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环环相扣、协同联动的制度体系。要求“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提出“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明确“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问题。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制度的刚性和权威必须牢固树立起来,不得作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论证分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建立实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今天,河长制带来河长治,一幅幅鱼翔浅底、人水相亲的图画徐徐铺展;日益完善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让保护生态不吃亏、能受益的局面渐成常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形成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局面。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既夯实了保护绿水青山、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也让用制度文明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逐渐成为共识,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而制度和法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建立起严格的环境监管机制,可以有效遏制环境污染、破坏和过度开发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期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而这需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法规,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鼓励和支持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可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防范和打击非法采矿、乱伐滥砍、非法捕捞等破坏性行为。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执法机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能够通过严厉的法律制裁和高效的执法行动来抑制违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提出对策】
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需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和规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跨界性,确保法律法规的完整性和适用性。
2.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只有制定好的法律法规还不够,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执法和监管机制。要加大执法的力度,提高执法的实际效果,对环境违法行为要进行严厉的处罚,以起到威慑和预防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测和排查,同时对环境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和处理。
3.加大对环境执法力量和能力的培养。为了保证执法的有效性和公正性,需要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通过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执法水平。此外,也可以考虑增加环保执法人员的数量,确保执法力量的充足。
4.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只有加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关注,才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大众的环境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同时,也需要加强舆论监督,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和谴责,推动执法力度的加大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
“网络厕所”不能成为“法外之地”
热点事件
“我发在自己社交平台上的照片,却莫名其妙被别人‘挂厕’了,对方发表了不少贬损我的言论,评论区里也都是对我的人身攻击。我很气愤很难过,却无计可施。”近日,有网友披露自己被人“挂厕”辱骂的经历,并因此引发公众对“网络厕所”的关注。
所谓“挂厕”,是指当事人照片、行为或言论被网友投稿至社交平台的“厕所号”,亦称“网络厕所”。“网络厕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普通人、网友为主要讨论对象,因匿名性,不少人将“网络厕所”当作随意发泄的地方,其中不乏人身攻击、辱骂等;另一类通常以社会公众人物为主要讨论对象,有些“厕所号”刻意发一些P出来的明星丑图,诱导粉丝骂战。“网络厕所”里面充斥着各种负面内容,如同一个脏乱的情绪厕所。
热点分析
1.危害分析
①它客观上助长了网上侵权现象的泛滥。
如网友匿名投稿“挂厕”,其通过截屏、粘贴等形式实施的投稿行为涉嫌侵犯“被挂厕人”的肖像权、著作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
②它为网暴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如对“被挂者”进行各种恶意的、不道德的谩骂和极端讨论,极易形成网暴,甚至引发生命危害。
③它大大增加了“被挂者”的维权难度。
“网络厕所”的匿名性特征导致被侵权者“找人”困难,而在平台管理方面,有的“厕所号”对投稿还有一定限制,有的则在放任甚至鼓励肆意进行言语攻击的投稿。
2.措施分析
①需要平台承担起主体责任
刚刚结束征求意见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拟规定,要“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并从网络暴力信息监测预警、网络暴力信息处置、保护机制等方面,对网络暴力提出了相应的规制措施。
任何网络暴力的参与者都应付出相应代价。眼下,清理“厕所号”最重要的是从源头上切断相关内容发布流传的可能。
平台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对平台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做好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工作,密切监测“网络厕所”动向,优化完善敏感词处理系统,让违规内容丧失发布的空间和可能;
司法机关要畅通诉讼程序,及时提供有效法律救济,必要时,对不依法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或有其他严重情节、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当事方提起公益诉讼,用司法手段为公众利益兜底。
②需要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和学校应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和引导他们远离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只有增强法律意识、筑牢心理防线,孩子们才不至于将肮脏的“厕所”当成狂欢的“舞台”。这既是维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应有之义。
对“网络厕所”,既要制定“如厕”制度,也要时常打扫,更要为青少年解决成长的烦恼提供更多正能量渠道。
相关部门和社会要借助二次元、国风等文化形态载体,宣传和弘扬适合青少年的价值理念,以青年人喜欢的方式,用正能量的“淋浴间”帮他们洗去烦恼,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
媒体评论
1.在清理“厕所号”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那些可能被“厕所文化”毒害的青少年,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那些有成长困惑的孩子及时走出困境,而非让他们孤立无援地在网上吐槽和发泄。——《工人日报》
2.对“网络厕所”,既要制定“如厕”制度,也要时常打扫,更要为青少年解决成长的烦恼提供更多正能量渠道。相关部门和社会要借助二次元、国风等文化形态载体,宣传和弘扬适合青少年的价值理念,以青年人喜欢的方式,用正能量的“淋浴间”帮他们洗去烦恼,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工网
3.“网络厕所”不能成为平台监管和执法、司法的盲区。不管取名“厕所”还是别的什么称呼,这种试图在网络空间打造“轻法地”的做法,都与当前国家净化网络环境、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努力方向背道而驰。期待有关监管部门在网络空间治理中压实平台监管责任,加大治理力度,根治当前“网络厕所”中的种种乱象。——检察日报
4.网络岂容“厕所”?给“网络厕所”文化消毒,势在必行。近日不少网友呼吁抵制网络“厕所号”,但光靠网友自发投诉显然不够。“厕所号”和“厕友”毫无顾忌地四处发射暗箭,一个重要原因是匿名难以查找、密码语言难以定性。但每一个匿名者的背后、每一句网暴的背后,总是对应一个真实的人;臭味既然飘散,源头必能寻获。——《北京晚报》
5.“网络厕所”在线上,“现实的人”在线下。消除网络暴力,得从做好“人”的工作抓起。正如知情人士提到,“网络厕所”的主要参与群体是未成年人或是生活遇到困扰的年轻人,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如谐音、符号、代号等,一般人难以发现“网络厕所”的存在,也难以理解其发布内容的含义。故此,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需在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以正确价值观塑造其健全乐观和健康阳光的人格,让“网络厕所”之类的网络暴力“集散地”销声匿迹。——大江时评
兜住法治底线 打造平安中国
热点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法治中国建设阔步前行,谱写了“中国之治”新篇章,开辟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取得重大进展,法治领域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前推进,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公考角度解读
【现状分析】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当前国内与国际风险因素依然存在很多,形势纷繁复杂,风险与挑战还有很多,如果不能够妥善处理,那么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统筹资源力量,有效防范应对相关安全和法律风险,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采取有力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等活动,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有力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实现了反恐怖斗争形势根本性好转。推动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坚定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推动香港局势实现了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快速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中,有力维护了国家政治安全。
【对策措施】
坚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快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深入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面对社会矛盾集中多发高发的复杂局面,我们通过不懈努力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使社会矛盾总量出现历史性拐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持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水平。截至2021年,我国刑事立案总量已实现6年连续下降,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和查处治安案件数量已实现6年连续下降,我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是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是枪爆犯罪最少的国家之一。这些都是取得的骄人的成绩。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居民对当前15个主要民生领域现状的满意度调查中,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排在第一位。
为预付卡消费套上法律“紧箍咒”
热点背景
《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22年6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为诱导办卡、商家关门跑路、退费维权无门等一系列单用途预付卡消费问题套上了法律“紧箍咒”。
该条例的施行将为预付卡消费套上“紧箍咒”,促使其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也有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公考角度解析
【提出观点】
所谓单用途预付卡,就是花一次钱,购买一段时间的服务。这种消费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促进消费、繁荣市场。一方面,消费者可以获得让利打折、项目赠送等实打实的优惠,还省去了每次支付的麻烦;另一方面,商家可一次性预收顾客定额款项,相当于拥有了固定的客源。
然而,伴随着消费者便利、折扣与商家促销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商家承诺的服务不符合预期、消费者办卡后无法进行退卡、维权困难等,还有一些商家在经营困难或其他原因跑路导致消费者损失。而预付卡所应有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餐饮、健身、日用品购买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切实关乎消费者的权益和老百姓的生活。
《条例》中明确规定,消费者自购买预付卡之日起7日内未兑付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退卡或退回预收款余额。同时,要求建立预收资金存管制度,纳入存管管理的经营者须将符合规定要求的预收资金存入专用存管账户并按照规定方式方可支取。就是对预付卡问题的重拳出击。
【参考对策】
规范预付卡消费,还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努力:
1.监管部门要强化日常监管,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及时依法处理各种预付卡消费问题;要不断完善相关细则,并畅通法律维权途径,适当提供法律援助,帮助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商家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规范经营、诚信经营,把心思用在给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服务上;
3.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判断,不冲动盲目办卡,提高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
行政执法改革 引领政治强国
热点背景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对我国行政执法体制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坚持省(自治区)原则上不设行政执法队伍,设区市与市辖区原则上只设一个行政执法层级,县(市、区、旗)一般实行“局队合一”体制,乡镇(街道)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改革原则和要求。
提出观点
党的二十大以来,推进行政执法改革向更加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是我党纵观历史、把握新时代发展特点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体制改革应作为行政执法改革的根本一环。
综合分析
疫情末期,某奶茶店事件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三位地方执法队员漠视防疫管理规定,肆意使用“公权”,引发了诸多网友的不满,此事件背后既凸显出执法权力无受限,也进一步证实了执法单位内部体制机制存在较大漏洞,一叶知秋,可见执法改革势在必行。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最大量的日常行政活动,是实施法律法规、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途径,是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方式。
行政执法体制不顺、权责不清、执法不到位,直接影响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关乎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关乎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关乎人民政府形象。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对政府全面履行法定职能,正确实施法律法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增强行政执法效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对策
总的来说,要健全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着眼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着力实现行政执法水平普遍提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1.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权责清晰、运转顺畅、保障有力、廉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大力提高执法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协作执法的组织指挥和统筹协调。在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改革中,健全审批、监管、处罚衔接机制,防止相互脱节。
2.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加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城市管理、交通运输、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分领域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对潜在风险大、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巡查,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违法风险。
3.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方式,努力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予处罚清单。
4.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执法。加强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推行行政执法APP掌上执法。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解决人少事多的难题。加快建设全国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将执法基础数据、执法程序流转、执法信息公开等汇聚一体,建立全国行政执法数据库。
名言警句
1.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2.防胜于治,教胜于诛。
3.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
4.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5.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6.法者,治之端也。
7.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8.“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
9.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10.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11.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12.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1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4.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
15.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