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轻松应对行测逻辑判断题型
行测逻辑判断论证模型:对照试验
在逻辑判断的可能性推理的题目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题目,只关注结论是没法找到合适的削弱或者加强的选项。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对题干的论证过程加以分析,从论证过程找到合适的削弱或者加强的选项,也就要求我们对一些常见的论证模型有所了解。今天政华公考就带大家来学习一种常考的论证模型:对照试验。
这类模型论证过程的特征通常非常明显:题干中往往是以一个对照实验作为自己的论证过程。在这个对照实验中往往研究者会设计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然后通过控制其中的变量,只保留一个目标变量发生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出现了显著不同,于是就断定,目标变量和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举个例子:科学家为了研究吃鸡蛋对于人体内的胆固醇指标有没有影响。于是把实验对象分为两组。第一组的被试对象吃鸡蛋,第二组的被试对象不吃鸡蛋。而其他的饮食、生活习惯完全保持相同,结果一段时间后,第一组的被试对象胆固醇指标明显高于第二组。于是就推测,吃鸡蛋会提高人的胆固醇指标。
我们会发现,对照实验其实就是在控制好其他的变量(其他的饮食、生活习惯)的情况下,去研究因果关系(吃鸡蛋和胆固醇指标)的这么一类论证过程。而哪怕是相对完美的实验室情境,我们都没法完全控制好所有的变量。更何况是在生活之中呢?在上述例子中,影响人体内胆固醇含量的,显然不只有吃鸡蛋、其他饮食、生活习惯,还有实验之前人体本身胆固醇含量等其他方面。比如两组人完全有可能第一组人实验前本身体内的胆固醇指标就是比较高的。那就意味着造成最后胆固醇第一组高于第二组的原因未必是因为吃鸡蛋,而完全有可能是因为第一组本身就比第二组的胆固醇指标要高。这也就向我们揭示了如何针对这类论证模型去进行削弱或者加强。削弱我们就可以指出“有其他不同变量的影响”,而反过来,加强就可以“排除其他不同变量的影响”。
我们来看看这道题:
例题:两个实验大棚里种上相同数量的黄瓜苗,在第一个大棚里施加镁盐但在第二个不加。第一个产出了10千克黄瓜而第二个产出了5千克。由于除了水以外没有向大棚施加任何别的东西,第一个大棚较高的产量一定是由于镁盐。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严重地削弱了上述论证?( )
A.两个实验大棚的土壤里都有少量镁盐
B.第三个实验大棚施加了一种高氮肥料但没有加镁盐,产出了7公斤黄瓜
C.两个实验大棚里都种植了4个不同的黄瓜品种
D.两个实验大棚的土质和日照量不同
【答案】D【解析】分析题干,题干就是通过加镁盐的第一个大棚产出的黄瓜比没加镁盐的第二个大棚的黄瓜产量高,得出了一个结论:镁盐影响了黄瓜的产量。我们会发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对照实验的论证过程。而根据我们刚才所学到的削弱的方式:有其他不同变量的影响。我们会发现,D选项指出两个大棚的土质和日照量不同,那也就意味着可能是土质和日照量这样的不同变量影响了黄瓜的产量,而未必是结论所说的镁盐。因此答案可以直接锁定在D。其他选项简单关注,A和C的“都”可以看出两个大棚之间其实是没有区别的。不属于“有其他不同变量的影响”。B选项讲的是第三个实验大棚的情况,和题干论证无关。因此答案选D。
通过这道题,相信大家会发现,对照实验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我们准确认识模型,针对模型使用对应的削弱或者加强的方法,就能很快地解题了。
行测判断推理:“或”你真的懂了吗?
判断推理作为行测考试的常驻嘉宾,一直以来都是考生的难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尤其是其中的逻辑判断,由于考查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而不是生活思维,所以更是让很多考生不知所措,今天政华公考给大家介绍一种常常被误用的逻辑关系: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者性质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命题,常常在考试中的表现形式为:p或q。就这一个小小的“或”字却和生活中的使用迥然不同,“或”代表的含义为至少有一个存在,而并非是生活中理解的只能选一个存在。
“或”在考试中主要有两个重要考点:
1.矛盾关系:p或q矛盾为非p且非q。
2.推理规则:当相容选言命题(p或q)整体为真时,且其中一个支命题为假,则另一个支命题必然为真。
例1:学校要组织开展元旦文艺汇演,需要挑选一个活动组织人,已知“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是小军或者小兵”为真,以下哪项表述必然为假:( )
A.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是小军
B.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是小军,小兵没有参与组织
C.这次的活动是小军和小兵共同组织的
D.这次活动的组织则既不是小军也不是小兵
【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组织者是小军或者小兵为真,则他的矛盾(p或q矛盾为非p且非q)必然为假,由此可得组织者既不是小军也不是小兵,所以答案选择D。
例2:若“李宁能考上北大,或者王路能考上北大。”为真,且李宁没考上北大,那么下面哪项判断为真?( )
A.王路考上了北大
B.王路没有考上北大
C.两人都没考上
D.不能确定
【答案】A【解析】根据相容选言命题推理规则可知:李宁能考上北大或王路能考上北大整体为真,且李宁没考上北大(李宁考上北大为假),则另一个支命题王路考上北大必然为真。故答案选择A。
通过这两道题目大家应该能够对相容选言命题有了大概的了解,在考试中我们也需要对于考查核心有清晰的认知,无论是矛盾还是推理规则核心都是:至少有一个,只要能够掌握这句话,经过练习活学活用方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努力便是是成功的唯一捷径。
行测必然性推理之学会辨析“真假话”
在行测考试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四个人只有一个人说真话”或者“四个人中有两个人说真话,两个人说假话”,我们通常简称它为“真假话”题目,也经常评价它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的题目。
这种题需要我们对题干中命题的真假情况进行辨析,也就是说,它可能是在考查同学们对命题间矛盾关系的掌握(因为矛盾关系存在真假情况—矛盾双方必然一真一假)。所以想要解好这一类题,就需要大家去记忆命题间的各种矛盾公式。因为公式的固定,待我们掌握公式后,再去抓取题目中关键词,便可“轻易”完成解题。因此,这部分题目是人人都能做,人人都能做对的。
那“真假话”到底该怎么解呢?我们把解题步骤简单拆分为三个大环节:
1.找矛盾:根据公式,寻找题干条件中存在的矛盾双方,限定真假范围;
2.绕矛盾:根据题干中给定的真假话数量,确定余下命题的真假性;
3.回矛盾:根据所得出的信息,判断矛盾命题各自的真假性。
接下来同学们和政华公考一起通过例题来学习一下。我们先来看一道例题:
例题:厨房的桌子上有四个杯子,每个杯子上都写着一句话:
第一个杯子上写着“所有的杯子中都是蜂蜜水”;
第二个杯子上写着是“本杯是淡盐水”;
第三个杯子上写着是“本杯不是白糖水”;
第四个杯子上写着是“有些杯子中没有蜂蜜水”。
如果这四个杯子上写的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以下哪项必定为真?( )
A.第一个杯子中的是蜂蜜水 B.第二个杯子中的是淡盐水
C.第三个杯子中是白糖水 D.第四个杯子中不是蜂蜜水
【答案】C【解析】根据直言命题基本表述整理题干:(1)所有是-蜂蜜水;(2)二是-淡盐水;(3)三非-白糖水;(4)有些非-蜂蜜水。
找矛盾:通过观察四个条件,发现题干中(1)、(4)探讨话题一致,并且符合直言命题矛盾公式“所有是”与“有些非”,便能确定题干中(1)和(4)矛盾。
绕矛盾:根据题干问法已知四个条件中存在一真三假,但因为矛盾双方(1)、(4)必然存在一真一假,所以其余的(2)和(3)均为假。根据(2)假,可以推出第二个杯子中不是淡盐水,排除B选项;根据(3)假,可以推出第三个杯子中是白糖水,确定C选项表述正确。
故这道题目正确答案为C。
通过以上这道例题我们可以发现:分析“真假话”题目一定要按照这三步骤去走,即找矛盾、绕矛盾、回矛盾,这样便能轻松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希望同学们可以多多练习这类题目,通过题目熟悉解题思路,又快又准地解出答案,拿下“真假话”。
利用确定性信息巧解行测朴素逻辑题
在行测考试中有一类让大家特别头疼的题型,那就是朴素逻辑。了解过考试的小伙伴都非常清楚,这类题目其实是“名实不副”的,因为其题干大多相对复杂,我们去理解的时候也比较困难,一点也不“朴素”。那我们怎么才能在众多条件之中抽丝剥茧找到入手点呢?这就是政华公考接下来要说的:利用确定性信息!
所谓确定性信息,就是能够唯一确定的信息,它包含以下两种表述:
1.肯定性表述;
2.最值表述。
我们用两个例子来感受一下,比如:今天是晴天,通过这句话我们就能够得到一个确定的信息,即今天的天气为晴;再比如:今天不是晴天,那么通过这句话能得到什么确定的信息吗?实际是不能的,因为抛开客观实际来说,今天可以是除了晴天以外的任意一种天气,不确定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就要避开非确定条件,从“今天是晴天”这种“肯定性表述”入手。那什么是“最值表述”呢?比如:小明在他们班成绩最好,通过这句话我们就能知道他是班级第一名,这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确定的信息;换种表述:小明成绩比小亮好,通过这句话实际我们并不能得到任何确定的的信息,所以这种最值表述也是我们的一个入手点。那接下来我们利用确定性信息来巧解下面的两道例题。
例题1:某宿舍有A、B、C三人,一个出生在湖南,一个出生在湖北,一个出生在天津,他们所学的专业,一个是金融,一个是管理,一个是外语。已知:
①B不是学外语的
②B不出生在天津
③C不出生在湖南
④学习金融的不出生在湖北
⑤学习外语的出生在湖南
根据上述条件,可推出A所学的专业是:( )
A.金融 B.管理 C.外语 D.推不出
【答案】C【解析】条件⑤的确定性最强,以⑤为突破口解题。通过⑤可以确定外语和湖南是对应的。⑤包含外语和湖南两类元素,条件③包含湖南,结合⑤③可知,C不学习外语,由①可知B也不学习外语,所以只能A学习外语,可知C项正确。也可继续推理,A的专业确定后结合⑤可知A出生在湖南,A的出生地确定后,结合②可知B出生在湖北,C出生在天津。结合条件④可知,出生在湖北的B不学习金融,则B学习管理,C学习金融。
例题2:某办公室有三位工作人员:刘明、庄嫣和文虎。他们三人中,一人是博士,一人是硕士,还有一人是本科毕业生。已知博士比刘明大两岁;庄嫣与本科毕业生同岁,但是月份稍大;本科毕业生的年龄最小。
由此,可以推出三个人分别是什么学历?( )
A.刘明是本科毕业生、庄嫣是硕士、文虎是博士
B.刘明是硕士、庄嫣是博士、文虎是本科毕业生
C.刘明是本科毕业生、庄嫣是博士、文虎是硕士
D.刘明是硕士、庄嫣是本科毕业生、文虎是博士
【答案】A【解析】“本科毕业生的年龄最小”确定性最强,以这句话为突破口解题。由庄嫣与本科生同岁且比本科生稍大可知庄嫣一定不是本科生,又由博士比刘明大两岁可知庄嫣也不可能是博士,则庄嫣为硕士,刘明不是博士,则文虎为博士,刘明是本科生。故答案选A。
通过上述两道题目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努力是很重要的,如果能针对不同题目选择更合适的方法,更是能事半功倍!遇到类似题目我们可以先利用确定性信息找到做题的突破口,顺藤摸瓜找到答案,提升做题速度。大家了解技巧之后还是要多加练习的,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