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2022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历史:年龄别称
2022-08-08 07:10
来源:政华公考

2022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历史:年龄别称

事业单位考试的常识部分,经常会涉及到一类题目,就是古代对于年龄的别称,考察方式多样。一种是直接设问考核某一年龄段,一种是对不同年龄别称进行排序。下面我们就对古代年龄别称知识加以介绍: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今天我们在询问年龄的时候,通常就是直问直答,直接对年龄做出回复,而古人出于礼仪和尊重的考虑,对不同年龄会在直观的数字之外,有其他的表述,或者借用相关典故,或者借用一些成长的阶段特征。总之,古人对年龄有着多样化的称谓。

一、考试常用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识部分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年龄称谓的题目,常考的范围包括20岁到100岁之间。而古代文学常识中,20岁也称弱冠之年,这一年男子要行冠礼,就是带上象征已经成年的帽子;30岁称之为而立之年,是源于孔子提出的人在30岁前后要建立一定的功业;40岁也叫不惑之年,是因为人到了40岁所见所闻足够多,就能够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50岁是古人所说的知天命之年,其本意指的就是到了50岁前后人就明白哪些事是由天命所决定,人力不可支配的年纪;60别称花甲之年,是由于古人采用天干地支纪年,甲子一轮回正好60年,故称花甲;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平均寿命较短,能活到70岁已经算是高寿,因而70岁被称为古稀之年;八九十岁耄耋,耄耋统称的是年纪很大的人,这里就指的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期颐指的是需要别人赡养,而100岁的老人各方面都需要子孙的供养,故而用期颐之年指代100岁。

二、拓展延伸

除此之外,考试中还会涉及一些特殊的年龄阶段,如:

襁褓之年就指的是小孩儿出生之后用襁褓包裹起来,因此也用来指代不满周岁的小孩;等孩子长到七八岁的时候,乳牙就开始脱落,这一时期就被称为始龀之年;古人留长发,故而小孩要在三四岁到八九岁的时候将头发垂下来,称为垂髫之年;等长到了八九岁的时候,便将头顶的短发扎成两个发髻,一直持续到十三四岁,很像是羊角,所以这一年龄段也叫总角之年。

另外,古人也会有一些专门的年龄称谓,如女子十三四岁时便被称为豆蔻年华,这一表述就只能用来形容女孩儿;等女孩儿到了15岁的时候,就算作是成年了,便会把头发绾起来,戴上发簪,以示成年,称为及笄之年。

以上就是事业单位常识中应注意的年龄知识。

【试题练习】(单选)中国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定称谓,下列年龄称谓按实际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有误的是:   

A.而立、知命、从心、耳顺          B.弱冠、不惑、知命、花甲

C.志学、弱冠、而立、不惑          D.不惑、花甲、从心、期颐

【答案】A【解析】《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称为志学之年,也叫束发之年;弱冠指男子20岁;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指50岁;花甲指60岁,也称耳顺之年;古稀指70岁,也称从心所欲之年;期颐指100岁。BCD项排序正确,故本题答案为A项。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